馬斯克考慮辦大學,挑戰MIT還是升級「藍翔技校」?
成為了地球首富之後,還有什麼夢想? 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當地時間10月29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表示,他正在考慮開設一所新大學——德克薩斯理工學院。 這也是馬斯克將特斯拉總部遷至德克薩斯州之後的又一宏大計劃。
上周特斯拉市值剛剛突破了萬億美元,馬斯克個人財富也飆升至3000億美元(約合1.92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首富。 馬斯克要辦大學的推文也衝上了推特熱門榜;在中國,這一消息同樣成為熱搜。
“上大學只是為了好玩”
不過目前尚不清楚這位億萬富翁對於辦學有多認真。 當一位推特使用者問馬斯克是否已經為這所大學籌得資金時,馬斯克回答說:”顯而易見。 “他還表示,這所大學將創造歷史。
馬斯克以在社交媒體上「誇海口」著稱,他曾稱計劃將特斯拉私有化,並因發表不實言論違反證券法而被處以罰金,並辭去特斯拉董事會職務。
馬斯克本人對於傳統大學的感情一直不溫不火,他曾多次嘲笑自己的大學經歷。 去年,馬斯克表示:「上大學只是為了好玩,是為了證明你可以做這些簡單的活,但不是為了學習。 “他還稱應聘特斯拉沒有對大學文憑的要求,”因為這很荒謬”。
不過,馬斯克這話不可全信,他本人可是出身名校——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和經濟學雙學位,而且將兩門學科結合得非常完美。 他把物理學知識成功地應用到商業上,帶領特斯拉電動車公司掀起了一場汽車產業的電氣化革命,開啟了人類商業化星際之旅的序幕。
去年新冠疫情以來,馬斯克就一直致力於擴大在德州的影響力,希望成為這個孤星州的”西部之王”。 他不僅將居住地搬到德克薩斯,而且還將特斯拉的總部遷至奧斯丁地區。
得州最大的好處是沒有個人所得稅,生活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大學實力雄厚,並擁有著名的科技盛宴”西南偏南”等活動,一直是吸引科技公司和人才的熱門目的地。
馬斯克的另外兩家公司——火箭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隧道公司(TheBoringCompany)也都位於得州。
目前包括特斯拉以及TheBoringCompany在內的企業都在得州當地進行大規模招聘,尤其是特斯拉將總部遷至得州后,有望為該州的稅收做出重要貢獻。
研究機構IHSMarkit曾在2018年對特斯拉為原總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亞州的經濟貢獻進行過統計。 統計結果顯示,特斯拉2017年為加州的經濟貢獻了超過50億美元(約合320億元人民幣),直接向加州州政府和地方稅務部門繳納了3.28億美元,並在2017年為加州提供了超過5萬個就業崗位。
研究數據還表明,在整個加州的經濟活動中,特斯拉每花1美元都會額外產生8美元的支出。 特斯拉向加州員工每支付1美元,就會説明全州消費者減少9美元支出。
辦學建議來自中國學者
追溯起來,馬斯克要辦大學的想法與今年早些時候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有關。 在今年3月舉辦的這場論壇上,馬斯克和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國內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知名科學家薛其坤在一場關於物理人才培養的對話中首次提到了辦學的話題。
馬斯克和薛其坤都認為物理教學很重要,但必須要向人們解釋物理學的魅力,讓它變成一門有溫度的學科。 薛其坤建議特斯拉作為企業應該辦個大學,把教育與經濟產業的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更加有目的地從事高等教育。
對此,馬斯克回應稱:「特斯拉現在缺乏機器人程式設計方面的人才,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值得考慮。 ”
馬斯克表示:「物理學原理非常重要,物理學中也有創新的想法,可以鼓勵學生對現實世界的現象進行思考和實踐,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框架,更早地學習物理學知識可以在日後更好地參與到科學研究中。 ”
但他指出目前大學教育的不足,主要問題是缺乏互動、教授一言堂,難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現在的物理學課堂上,往往還是一個教授自己發表看法,教育形式仍然單一。” 馬斯克說道,「我認為教室是用來討論的,而不是單向地灌輸知識。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應該加強課堂內的互動。 ”
“企業投入教育總是好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中科院學部科普教育委員會主任楊玉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體會到了某種東西,他們希望把這種感覺貫穿到人才培養中去,這是值得鼓勵的。 對於科學、理工類的大學,企業辦校有助於開創出一種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新機制。 ”
楊玉良認為,傳統大學的改革阻力很大,而企業辦大學在機制上更加靈活,經費上相對充沛,有利於創辦出效率更高的大學。
馬斯克如果真的實現在得州辦學,也將對美國東西海岸的著名高校提出新的挑戰,比如負有盛名的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矽谷的斯坦福大學。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Levitt)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高校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建立基礎科研與應用科學的關係,以及教授如何在企業任職。 ”
他認為,新的觀念往往誕生於初創公司,因此要鼓勵教授下沉到企業。 “我認為斯坦福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矽谷,它確實有一些獨特之處,值得其他高校借鑒。” 萊維特表示。
企業辦學不是新鮮事
企業對人才的渴求越來越強烈,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
戴森的創始人、英國傳奇企業家詹姆斯·戴森(JamesDyson)發起的戴森理工學院就在幾年前開始啟動,他親自設計了下一代培養工程師的路徑圖,計劃5年投資1500萬英鎊(約合1.3億元人民幣),以解決英國技術工程師缺乏的問題,並彌合工業與學術界之間的差距。
戴森理工學院的課程設置可能為特斯拉提供參考。 該校四年制學位課程涵蓋了兩年的工程基礎學料,並在三四年級提供更具體的電子和機械工程內容。 學生還將與戴森目前的3000名工程團隊一起工作,也可以有機會在戴森科技和設計中心度過。 被錄取的學生將免除學費,戴森還將為完成四年學業的畢業生提供全額工資。
但企業辦學的案例也不盡都是成功的。 較早的一個例子是嘗試開辦不到三年的豐田大學以失敗告終,原因是雖然意圖高尚、概念清晰,但執行不足,導致投資回報未能表現出積極的成果。
在近日啟幕的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第一財經記者就基礎科研與應用科學的關係,以及高校與企業如何合作等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頂尖高校專家。
“我認為企業和大學以及科研院所的定位非常不一樣,可能都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原副校長王恩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學的基礎研究傳統定位應該是從0到1的突破,至於如何完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1到10)的突破,以及大規模工業化降低成本(10到100)的突破,需要研究新的機制,讓工業界一起合作。 ”
王恩哥認為,大學要從基礎研究一直做到產品或者商品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整個鏈條太長,這就像一個接力賽,每一棒都非常重要,而不是僅僅關注最後一棒。”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每個人都想做最後一棒肯定是不行的。 ”
楊玉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所有的基礎研究,按理講都應該關心下游的應用,但是我們不能強迫每一個做基礎研究的人都要以應用為出發點。 “他同時表示,作為高校,更應該思考提供的環境是否有利於科學家自由地從事科研。
楊玉良還表示,中國也有民營企業家辦學,這對於中國未來人才的培養也是有好處的。 “當我們的社會環境越來越開放,對不同人才更加包容,中國也能出現像馬斯克這樣的人才。”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