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將人類養雞歷史追溯到晚更新世
鴕鳥(ostriches)與鴯鶓(emus)以體型碩大但不會飛而被現代人類所熟知,但說到同屬禽類的”食火雞”(cassowary),大家可能一時間想不到它到底是怎樣一個物種。 作為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部分地區的一個原生物種,食火雞的脾氣可為相當暴躁,每隻足上都帶有鋒利的鉤子、甚至能夠造成”開膛破肚”的攻擊效果。
現代食火雞(圖自:Andy Mack)
然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在一篇文章中揭示了古人類針對”食火雞”的孵育和食用歷史。
有趣的是,在新幾內亞的一些地區,當地人仍有交易”食火雞”雞苗的交易。
週一的時候,該校考古學家克莉絲蒂娜·道格拉斯(Kristina Douglass)在一份聲明中稱:
早在雞被馴化的數千年之前,我們就已經觀察到了這種行為方式。 而且作為一種不會飛的鳥,『食火雞』的成體相當巨大、且脾氣暴躁,甚至能夠將人開膛破肚。
據悉,這支研究團隊調查了在新幾內亞考古遺址發現的可追溯到西元前 6000 到 18000 年前(晚更新世)的一些蛋殼碎片。
結果發現,這些接近於孵化的禽蛋,是由人類覓食者收集的。
食火雞幼體看起來很萌(Andy Mack / 攝)
在發表於《美國國家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文章中,主要作者 KrisTina Douglass 指出:
我們發現大部分蛋殼都是在孵化後期收穫的,且圖案並不隨機,意味著這些禽蛋(可孵化的受精卵)要麼是拿來食用的、要麼就是用於孵化的。
不過鑒於研究人員找到了足夠多的未經燒烤的「食火雞」蛋殼樣本,其最終認定收集這些禽蛋是為了孵化,並在飼養大后食用、或拿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