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延續「求生之路」:不會出售手機業務 鴻蒙OS進軍B端
被拘押1028天后,9月25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之女、華為副董事長、CFO孟晚舟終於回國。 這是華為對美不公正對待抗爭的巨大勝利。 而在業務上,晶元斷供之下,華為的求生之路仍在繼續,無論是鴻蒙還是歐拉,都是典型的代表。
起初被外界質疑的鴻蒙自研操作系統,成為了如今華為手機存量使用者的”粘合劑”。 此外,鴻蒙OS還進軍了B端——一套礦山操作系統礦鴻,開拓了新的領域。
“拐點”過後,華為能否再次迎來新曙光?
鴻蒙OS 能否留住存量使用者?
華為手機缺芯持續已久,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不斷體現在華為手機的出貨量數據上。 多家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華為在全球和中國市場的市場排名均已跌出前五。
曾經的智能手機王者輝煌不再,讓人唏噓。
不過華為手機似乎還有希望。
雖然榮耀已經被出售分拆,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24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華為不會放棄手機業務,也不會出售,正在努力讓手機業務在適當的時候重回正軌。 “可能要等幾年,努力讓用戶能夠買到華為5G手機。”
而沒有5G晶元的日子里,華為依舊在保持手機產品的更新,比如今年7月發佈的華為P50系列,以及近日剛剛發佈的華為nova9系列,只不過是搭載了4G晶元,只支援4G通信。
鴻蒙OS,也是華為留住老使用者的重要手段。
在這些4G手機新品中,華為著重宣傳了鴻蒙OS的全新功能,以吸引消費者購買;同時,鴻蒙OS還針對華為手機的舊機型開啟了升級計劃,雖然買不到華為5G手機,但這也可能會喚起老使用者們對華為品牌的粘性。
根據華為方面的數據,自6月2日推出鴻蒙OS 2以來,9月初升級用戶超過了9000萬,9月12日升級用戶數突破1億,9月23日這一數位突破了1.2億。 數據顯示,平均每天超100萬用戶升級鴻蒙。
根據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總裁王成錄此前的表態,華為今年搭載鴻蒙設備的目標,保守估計是3億台。 其中包括手機2億台;平板、手錶、智慧屏、音箱等3000萬台以上,以及合作夥伴設備等。
對於目前1.2億鴻蒙OS用戶的具體構成,徐直軍表示,這1.2億均是手機使用者,IoT設備搭載了多少還無法統計。 但他強調,”王成錄講的3億目標,肯定能實現,現在的進展是超預期的。 ”
華為內部的預期是,未來還有新的華為5G手機能推出。 雖然具體要到哪一天還未知,但在鴻蒙OS的軟硬體協同加持之下,存量手機用的更長,或許能夠留存使用者。
向B端拓展背後的野心
鴻蒙OS使用者破億後,華為的一個動作讓外界十分意外。
日前,華為與國家能源集團聯合推出了鴻蒙礦山系統,命名為礦鴻。 這也意味著在C端之後,鴻蒙OS開啟了向B端衝擊的步伐。
推出這一礦山操作系統的背後,其一自然是礦山智慧化的需求。 華為煤礦軍團董事長鄒志磊認為,智慧礦山建設本質是工業體系架構變革,唯有建設統一架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要實現智慧礦山,就是要構築數位世界裡面的礦山數位孿生。 而礦鴻操作系統構建了礦山統一介面、統一數據格式的底座,為礦山智慧化奠定基礎。
華為對鴻蒙礦山系統的預期不可謂不高。 鄒志磊表示,移動互聯網過去十年發生的事,未來會在工業互聯網再次發生。 鴻蒙在礦業的應用潛力,也遠遠超過預期,將成為下一代工業互聯網的底座。
當前的智慧礦山建設確實面臨不少難題。 在操作系統上,不同的企業可能使用Linux、Unix、Windows、VxWorks等多個操作系統,需要多種協定。 每個操作系統都需要學習,難度很大。
而鴻蒙礦山系統的出現,可能提供了一個解決工業操作系統碎片化的契機,同時還解決了自主可控的問題,沒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不過鴻蒙OS在工業領域的推進並不是沒有挑戰。 國能神東煤炭集團副總經理賀海濤表示,原先使用Linux、Unix操作系統的企業進行遷移,成本會很低。 但有些企業會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統,這種遷移就會比較難。
另外,鴻蒙礦山系統畢竟剛剛出現,華為究竟能不能做出行業想用的東西,這才是能否成功推廣鴻蒙OS的根本。 “把鴻蒙礦山操作系統大規模推廣開來,華為的預期是三年,我的預期可能需要五年,3年做好產品,2年推廣。” 賀海濤說。
實際上,除了鴻蒙,華為還有另一個自研操作系統歐拉。
徐直軍表示,華為最近對歐拉進行重新定位,原先只是服務鯤鵬,現在定位為未來的數位基礎設施操作系統,不只是服務鯤鵬伺服器,也能支援X86伺服器、邊緣計算、雲基礎設施,也能有一個分支版本支援嵌入式設備。
他透露,華為未來將重點打造兩個操作系統:鴻蒙,歐拉,同時都進行開源。 鴻蒙應用於智慧終端、物聯網終端、工業終端;歐拉應用於伺服器、邊緣計算、雲基礎設施。 兩個操作系統可以覆蓋各種場景,以解決國內缺芯少魂的現狀。
25日,華為正式發佈了歐拉開源操作系統首個全場景版本。 據悉,OpenEuler與OpenHarmony將能力共用、生態互通。 目前兩個操作系統的內核技術已經共用,未來還將在安全OS,程式設計語言,設備驅動框架,分散式軟總線方面能力共用;生態方面,將實現應用生態、設備生態、開發者生態、高校生態上的互通。
從目前來看,鴻蒙和歐拉均還未在操作系統本身進行商業化,但當鴻蒙和歐拉大規模推廣開來,背後的商業潛力卻是巨大的。
從C端來看,更多的第三方設備正在搭載鴻蒙OS,豐富了鴻蒙OS的終端載體,在互聯網、廣告等變現上有著想像空間;從B端來看,鴻蒙和歐拉更像是一個華為打開新市場的鑰匙。 以華為煤礦軍團為例,任正非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把我們從實體清單拿出去應該是非常困難的,現在我們只想自己多努力,努力尋找能生存下來的機會。 煤礦就是機會,這麼多煤礦將來產生上千億價值,上千億可以養活多少人。 ”
而鴻蒙OS在礦業的應用,為華為打開了礦業智慧化的口子,華為的5G、雲、AI等眾多解決方案都可以隨之應用其中,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雲業務均有可能受益。
軟體業務撐起半邊天?
實際上,無論是鴻蒙,還是歐拉,都意味著華為在加大軟體業務上的投入。
在今年4月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徐直軍公佈的面向未來的五大戰略舉措中,「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尤其是增強軟體能力、加強先進工藝弱相關產業投資和智慧汽車部件產業投資」。,被列入首要位置。
在晶元斷供之下,華為希望通過軟體業務的提升,來減少對晶元的依賴,提升軟體和服務的收入。 今年華為在雲業務上的頻繁調整,也是在強化軟體的組織,實現軟體的增長。
不過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
華為先是成立了雲與計算BG,由侯金龍擔任總裁,後來再由余承東接任;但未過多久華為又宣佈撤銷雲與計算BG,余承東擔任華為雲CEO;再後來,華為雲CEO由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接任。
頻頻調整,讓外界大呼看不懂。
徐直軍也對這些調整背後的原因進行了解釋。
他表示,華為雲的定位從來沒變過,但傳統IT與雲的關係,讓華為內部一直備受煎熬。 賣存儲、賣伺服器,短期收入特別高;而賣雲服務收入低。 華為既有伺服器、存儲,又有華為雲,兩邊的銷售團隊面向客戶到底賣什麼產品,內心是煎熬的。 “內部鼓勵賣雲,給了5倍的獎勵,都不管用。”
在雲與計算BG成立后,雲端、計算、存儲三個部門之間打架,甚至撤銷雲與計算BG之後,還是打架。 後來華為在公有雲業務上建立了獨立的銷售隊伍,問題才得到解決。 徐直軍說,調整之後,目前華為雲正在向好發展。
今年上半年,華為銷售收入3204億元,同比下滑29.4%。 其中消費者業務和運營商業務均出現下滑,只有企業業務(含華為雲)保持了增長。
而鴻蒙、歐拉、華為雲等軟體業務,正在成為華為開拓新市場、彌補營收的重要支撐。
從華為全聯接大會來看,這一意圖更加明顯。 華為雲成為首日的重點,發佈了十大新服務,華為高級副總裁、華為雲CEO、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表態,華為將持續把操作系統、資料庫、人工智慧、編譯器、編解碼、演算法等根技術,通過雲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千行百業的客戶、夥伴和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