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報告:老年人數位素養大幅提升 出現”信心溢出”效應
為什麼有些老年人二維碼自由,有些卻成為「老宅」? 為什麼子女孝順夫妻和睦,也會導致一些老年人數位能力退化? 為什麼老年人謹小慎微還是容易被騙?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25日在京發佈《后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對這些問題做了分析。
報告系統性地展現了后疫情時代老年人的數位生活變化,老年人逐漸分化成四類群體:自由族、適應族、老宅族、碰壁族。
“自由族”適應能力強數位素養好,不僅實現”二維碼自由”,還能熟練使用網約車、手機導航等操作。
“適應族”在環境的倒逼機制下,掌握了查詢健康碼等生活出行辦事的基本要求,保持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老宅族”被二維碼困住了生活,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自覺地減少外出、避開需要使用智慧手機掃碼的公共場所,居家生活的時間大大的延長。
“碰壁族”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和健康碼,卻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壁,乃至於爆發衝突。
對比之前的調研,報告發現,老年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仍是微信。 除了把微信做為通訊工具,老年人開始在微信中做出更多嘗試。 最顯著的變化是,他們開始更大膽地使用微信支付。 自2017年起,老年群體微信支付金額增長率基本呈直線增長。 以2017年第一季度為基準(100%),2021年第二季度增長為5227%。
此外,老年人的資訊娛樂能力也大大增強,超過九成的被訪老年人會上網看視頻,超過八成的被訪老年人會上網看小說和文章。 23.26%的受訪老年人會玩手機遊戲,其中,消消樂類最受歡迎,61.9%的老年人常玩這類遊戲。 而他們的子女,95%以上都不反對自己的父母玩遊戲。
不過,在資訊能力顯著增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信心溢出”效應。 48.58%的被訪老年人認為互聯網上的資訊基本科學且可信,81.48%的被訪老年人認為自己能夠辨別互聯網流傳資訊的真假,但僅有62.34%的被訪老年人會利用網站、手機程式APP等工具核實資訊真假。
報告指出,情感需求較強的中老年人,如果對互聯網持有較為開放的態度,缺少警惕,受騙概率可能提高。
報告課題組還發現,近年來輿論對老年人手機上網風險的擔憂主要集中於手機功能使用不便、手機APP安全風險、網路素養不足輕信網路謠言、不懂網路流行語難以融入網路環境、非理性消費購買三無產品以及網路沉迷影響身體健康等方面。
在課題組2017年的調研中,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費風險是在線下購買保健品,而在2021年的調研中,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費風險是過度的網路購物。 那群依然熱衷於在網路中購買保健品和營養品的老年人,甚至會通過郵購”送”給遠在外地的子女,令不少子女十分困擾。
報告指出,雖然家庭成員的説明對提升老年人數位素養具有關鍵作用,但家庭支援過度也不利於老年人的互聯網使用。
研究團隊在調研訪談中發現,許多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時受到其家庭角色的定位的影響,子女認為老年人逐漸轉為”被照顧者”的角色,因此並不需要主動學習互聯網的使用以滿足家庭生活需求,子女可以為之代勞。
老年夫婦間也存在家庭角色的分工,如果一方能熟練使用互聯網,另一位則會認為一家裡有一個會的就可以了,沒有學習的動力。 換言之,子女孝順夫妻和睦,家庭成員的代勞,反而會減緩一些老年人提升數位素養的速度和融入數字社會的步伐。
這群老年人日常被照顧得很好,但這種保護和照顧也會在移默化中構建著人們對於老年群體的弱者印象,久而久之,老年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這種消極的形象。
老年人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被認可,他們也有學習的動力。 報告稱,95.09%的老年人認為疫情之後學習網路操作非常有必要,93.36%的老年人認為自己能學會智慧手機上網。 (中新財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