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iPhone 13與Apple Silicon晶片相輔相成
多年來,蘋果一直通過與晶元緊密協同發展的策略來打造新一代產品。 近日,Creative Strategies 分析師 Ben Bajarin 也憑藉 20 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分析經驗,對蘋果的晶片戰略展開了深入的分析。 總體而言,蘋果是一家與英特爾、AMD、高通、英偉達等半導體企業大不一樣的公司,但外界總能發現它的晶元性能極具競爭力。
(來自:Creative Strategies)
從供應鏈上來看,其它半導體企業通常僅提供晶元方案,然後交由其它廠家去打造終端產品。 但是作為一家總部位於庫比蒂諾的科技巨頭,蘋果卻選擇了大包大攬。
結果導致許多專家在談論蘋果的時候,總是把 Apple Silicon 當做終端產品的一部分,而沒有單獨將它拎出來分析。 畢竟對於半導體企業來說,晶元就是它們的成品。
但就蘋果而言,晶元其實也是產品體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微妙的差異,使得該公司能夠較競爭對手作出更多不同的架構決策。 Ben Bajarin 指出:
其實早在產品研發階段,蘋果的軟硬體和晶元團隊就已經達成了密切的合作。 而不是先有強大的晶元,然後再圍繞著它去構建相關功能體驗。
換言之,該公司習慣了從美好體驗的設想開始,然後協力推動其成為現實。 然而在談論蘋果晶元性能時,人們往往都忽略掉了這一點。
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與蘋果自身的做法撇不開關係,因為該公司經常將自家晶元性能拿出來和競品對比。
儘管性能也是一個相關的指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消費者都會單純地以為蘋果晶元的進步,只是為了達成某些關鍵的功能和體驗。
慶幸的是,蘋果自身還是相當拎得清現實的,所以我們才能看到該公司的軟硬體 + 晶片集成設計方法,在相機、續航、AI、視頻拍攝、乃至 iPhone 13 Pro 的 ProMotion 高刷新率等應用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與其它晶元公司相比,蘋果擁有這方面的獨特優勢,從而能夠專門為iPhone的特定功能而調整其晶元架構設計,而不是將晶體管預算無腦地堆疊在純粹的跑分數據上。
在權衡手機的性能、速度等體驗時,開發者們往往被需要逐年硬漲的性能提升所困擾,畢竟這也是被晶元行業中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思維定式。
但正如 Ben Bajarin 所提到的,出於各種原因,這隻是一個相對的基準。 若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就意味著相關體驗需要每隔 3-4 年迎來一次飛越。
Ben Bajarin 承認,確實有一小部分蘋果客戶習慣了每年升級一次設備、而不是兩年及以上的頻次。 但是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3-4 的更新週期才是常態。
基於此,Ben Bajarin 決定從今日回溯到 iPhone 5s 時代,簡單計算可知蘋果的性能提升速度為每四年增長 133% 。
那樣從今年的 iPhone 13 開始倒推的話,那些使用 iPhone X / Xs 的蘋果客戶,將看到 80~91% 的性能改進。
同時參考 Creative Strategies 對智慧手機品類的持續研究,結果也與該觀點保持一致,即大部分客戶會在認為當前設備陳舊、且運行緩慢時選擇升級。
然而今秋發佈的 A15 Bionic 晶片組,卻迎來了蘋果多年來的一個奇妙拐點 —— 因其 GPU 性能迎來了自 A9 時代最大的一次同比增長。
可知過去五年時間里,蘋果 A 系列移動晶片組的 GPU 性能平均增長速度為 19%,但 A15 Bionic 卻直接踩爆了牙膏管 —— 猛增了 52% 。
與此同時,蘋果似乎認為 CPU 性能的大幅改進已沒有那麼必要。 且微距攝影、微距視頻、電影模式等增強體驗,也都較以往更加倚賴於CPU之外的改進。
開發人員現在還可以使用顯著增加的 GPU 來創建新的應用程式體驗,並且可以利用新的擴增現實技術、視覺計算和人工智慧等。
最後,Ben Bajarin 簡單講述了他對於 iPhone 13 Pro 微距攝影體驗的看法。 可知在過去幾年裡,微距一直是他的一個獨特愛好,但從未在功能強大的單反相機或微距鏡頭上投入重金。
隨著iPhone 13 Pro的到來,他表示新機的微距拍攝給自己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 即使沒有專門的”微距模式”,拍攝者也只需直接打開相機 App,然後盡可能靠近拍攝物件即可。
iPhone 會幫使用者搞定剩餘的其它工作,系統會感知使用者正在拍攝微距、並調整相應的鏡頭和焦距等參數。
實測無論物體離鏡頭有多近,Ben Bajarin 發現 iPhone 13 Pro 都可以輕鬆對焦並拍攝高品質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