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唄上徵信 該警惕的是過度借貸
螞蟻花唄團隊公告了接入徵信工作的最新進展。 公告顯示,在央行徵信管理部門的指導下,花唄正逐步推進接入央行徵信系統的工作。 征信”二字一出,網友立刻炸開了鍋,有人擔心花呗上報徵信可能影響銀行放貸,更有人曬出關閉介面,唯恐避之不及。
質疑聲此起彼伏,花唄給出解釋,通常情況下,正常使用花唄,保持良好的使用、還款習慣,獲得的金融服務不會受到影響,也不會導致貸款困難。
簡而言之,納入徵信本身並無好壞一說,全看個人的消費和借貸習慣是好是壞了。
沸騰在意料之中,懷疑更在情理之下。 較之信用卡複雜的開通要求,花唄只需支付寶實名認證,無關收入、職業等諸多社會背景。 尤其對於年輕消費者而言,花唄的低門檻為其打開了通往物欲的大門。
超5億人。 去年底,花唄和借呗公佈了年活用戶數,其中,年輕人是主力,全國近1.7億”90後”中6500萬人開通了花呗。 與數量一同增長的,還有額度的不斷提升、場景的多維覆蓋。
從千元到數萬元,從分期到延期,從購物到醫療,在花唄不斷擴張的邊界下,超前消費的理念走入千家萬戶。
客群寬泛、業務多元、門檻低、規模大,站在監管的角度,以花唄為首的互聯網消費貸被納入徵信體系是大勢所趨。
借錢始終是件嚴肅的事兒。 授信額度關乎個人資質,逾期狀況關乎信用水準,負債情況則代表還款能力,而諮詢可能意味著資金需求。
在花唄之前,微粒貸、京東白條都已在徵信名單上了。 僅以平臺信用數據為評估標準,互聯網小貸們在便宜消費的同時,也打開了風險的豁口。 在花唄背後,可能是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槓桿。
背靠互聯網大樹的流量,另一頭則關聯銀行,互聯網小貸們的崛起契合了當下的消費新趨勢,切入到傳統銀行覆蓋不到的消費貸款需求。
但無論是獲客標準,還是風控能力,亦或是監管體系,互聯網金融機構們尚在野蠻的環境中恣意生長,資產證券化的運營模式下,暴雷風險也不容小覷。 P2P的一夜凋零就是風險實證。
互聯網金融對日常消費的深度滲透,亟待完整、正規的徵信體系作為支撐。 將更多使用者的借貸資訊納入徵信,一方面,是完善監管,盡可能縮小風險敞口。 另一方面,也對過度超前消費做出善意的提醒。
物欲橫流的當下,消費主義陷阱星羅棋布,商品被賦予了多重含義,但當野心超過了實力,超前消費就成了沉重的負擔。
花唄納入徵信,重點不是你花了多少錢,而是你有沒有能力按時還錢。 納入徵信,重點不是花唄會不會影響你的房貸車貸,而是你自己會不會影響你的房貸車貸。
徵信並非洪水猛獸,保證徵信記錄的品質,理性合理使用互聯網信貸工具,是對更舒適美好生活有條件的提前滿足。 從這個意義看,這或許也是對全社會的一次信用教育、消費教育,無論年齡,無論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