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後 中國空間站是否會在太空獨舞?
神舟十二號的三位太空人在中秋佳節來臨前圓滿完成任務,平安返回地球,完成了我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載人航太任務。 三個月前的6月17日,當神舟十二號飛船成功將三名太空人送入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時,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工作的法國宇航員湯瑪斯·佩斯凱在社交媒體上對中國同行的成功表示了祝賀,並高興地指出,由於三名中國太空人的到來,太空中的總人口數量由7增加到了11,增幅高達43%。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
佩斯凱沒有意識到的是,中國空間站的到來,讓人類擁有的可以在太空長期駐留的平台數目增加了100%。
在天和號核心艙發射之前,由美俄兩國牽頭、多國合作建設的國際空間站已經獨自在太空工作了整整20年,超出了NASA最初設定的15年的任務週期。 與俄羅斯建造的上一個大型空間站「和平」號工作了15年就報廢相比,國際空間站已屬長壽。
不過,任何工業品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國際空間站也不例外。 在盤點國際空間站過去20年取得的累累碩果的同時,人們也在關注國際空間站的最終歸宿問題。 而當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開始后,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也與一個政治家更感興趣的問題關聯在一起:
國際空間站一旦退役,中國空間站是否會在太空獨舞?
目前,可以基本確定的是國際空間站能夠工作到2024年。 根據已經寫入美國法典的條文,美國應與相關合作夥伴一同”支援至少到2024年的對國際空間站全部和完全的利用”。 無論從字面意思還是實際情況看,這個法條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到了2024年就要立即報廢停用。 因此,也不能就此判斷說2024年之後,太空中只會有中國空間站工作。
然而,2024年之後國際空間站到底會面臨怎樣的命運,最終的退役時間又定在何時,恐怕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根據國際空間站的主承包商波音公司分析,國際空間站的硬體基本可以運行到2028年甚至更晚。 在極寒極熱的環境中不斷切換,國際空間站的機械部件面臨著不小的考驗,太陽能帆板的發電效能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下降,儘管如此,波音公司沒有發現阻礙空間站運行到2028年的硬傷。 畢竟在二十年的運行過程中,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對空間站進行了不斷的維護,未來損壞的硬體也可以更換維修。
讓NASA繼續為國際空間站續命最大的阻力來源於國際空間站高昂的運行成本。
根據NASA監察長辦公室給出的報告,國際空間站每年的運行經費約30-40億美元,約佔其載人航太年度預算的一半。 如果不發展新的載人航太專案,繼續維持這個預算規模問題並不大。
但特朗普任內希望重振美國在太空中的雄風,儘早將美國宇航員再次送上月球,NASA因此開始實施了阿爾忒彌斯計劃。 阿爾忒彌斯計劃中包含登月的火箭、飛船,還將在月球附近建設一個環繞月球運行的”深空門戶”空間站。
雖然特朗普雄心勃勃,但NASA並沒有得到與當年阿波羅登月計劃時相似的傾斜式支援,NASA的負責人多次抱怨國會批給的經費根本沒法按期完成2024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的任務。 在預算緊張的情況下,減少國際空間站支出便成了不少美國政府官員的考慮。
呼聲最高的預算節省方式是逐漸將國際空間站私有化,通過將國際空間站的運行交給私營航太公司、增加私營公司開發的艙段,甚至報廢國際空間站而發射新的私營空間站,這將使NASA由國際空間站的業主轉變為租客。
支持者認為,私營公司能夠提供效費比更高的空間站運作方式,NASA可以按需購買自己的服務,支出一定能大大降低。
在2019財年的NASA預算中,特朗普政府提出了到2025年要停止編列直接用於國際空間站的支出,並增列了相應經費支援近地軌道商業化平臺的預研。 這一舉措一度被一些媒體誤解成了特朗普要限期關閉國際空間站,並大聲疾呼”救救國際空間站”。
不過,「商業化」在國際空間站上似乎很難行得通,原因也並不複雜:無錢可賺。
以目前在國際空間站上開展的活動看,大部分都是有學術背景的基礎研究專案或有政府背景的技術開發專案。 儘管NASA已經在這方面積極扶持多年,但近地軌道上還沒有形成長遠而持續的、面向廣泛市場主體的商業需求。
從微重力環境下新材料的研發,到私人企業進行的太空旅遊,甚至是太空中的娛樂與廣告,市場方向的預測多種多樣,可行性和盈利規模目前都難以預知。 因此,沒有哪家私營航太企業表現出接管國際空間站的興趣,國際空間站的商業化、私有化目前僅僅停留在想像階段,並沒有成型的計劃。
如果直接在2024年之後就報廢國際空間站,對美國來說也有不可承受的損失。 想讓宇航員飛往火星乃至更遙遠的星球,必須解決長期太空生活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而國際空間站則是開展這類研究無法替代的平臺。
即便月球附近的深空門戶空間站能夠如期建成,地月間高昂的運輸成本也使得深空門戶上開展的試驗規模無法與近地軌道上的軌跡空間站相提並論。 NASA估計,如果2024年退役空間站,載人火星飛行所要預先在國際空間站上開展的20項健康風險研究和40項技術研發專案中,分別有6項和4項無法完成。
因此,近幾年不斷有給國際空間站續命的法案被提交討論表決。 2018年提出的《載人航天領先法案》(H.R.6910)提出國際空間站要繼續工作到2030年,不過這個方案在美國115屆國會任期內未能完成立法過程,未能生效。 而在今年5月提出的《2021推進載人航太法案》(S.1756)中,也繼續提出要把國際空間站續到2030年,不過該法案仍在歷法過程中,尚未正式被通過。
《2021推進載人航太法案》中給國際空間站續命的條文
對於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後能否繼續工作,另一個主要參與國俄羅斯的態度也相當重要。
此前,有相互矛盾的消息從俄羅斯傳出。 今年4月,俄羅斯副總理尤里鮑里索夫對「今日俄羅斯」記者表示,俄羅斯在2024年之後將停止在國際空間站專案上與美國的合作,轉而尋求建立自己的新空間站,並與中國在空間站領域展開新合作。
然而,今年9月,俄羅斯航太局( Roscosmos)負責人羅戈津在接受CNN採訪時,則表示「離婚是不可能的」 俄羅斯將會在國際空間站的運行上與美國繼續保持密切的合作。 不過,對於這種合作到底會持續到哪一年,羅戈津並未作出明確承諾。
按照目前的規劃,我國空間站的兩個實驗艙將在明年發射升空,與核心艙對接後完成空間站的建設。 中國空間站的設計壽命為10年,不但具備通過維護之後延長壽命的能力,還預留了擴展為6個艙段的更大規模空間站的能力。
可預見的是,在2030年,不管國際空間站能否正常工作,中國空間站都會在太空中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科技人員提供一個穩定的太空實驗室。 當然,外國合作夥伴想要充分利用中國空間站的資源,要先把中文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