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野火引發南大洋大規模藻類繁殖 帶出關於海洋碳吸收的新問題
杜克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2019年和2020年肆虐澳大利亞的野火產生的煙雲和灰燼引發了南大洋順風向東數千英里的大範圍藻類繁殖。 2021年9月15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經同行評議的研究,首次將海洋生物的大規模反應與野火產生的氣溶膠–或火災製造的鐵質氣溶膠對環境的作用最終聯繫起來。
研究表明,風載煙霧和灰燼中的微小鐵氣溶膠顆粒在落入水中時為該地區前所未有的規模的水華提供營養物質。
這一發現提出了耐人尋味的新問題,即野火在刺激被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海洋藻類的生長方面可能發揮的作用,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從地球大氣中吸收大量的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是海洋食物網的基礎。 研究結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野火產生的氣態鐵可以使海洋營養化,可能導致浮遊植物的碳吸收量大幅增加。
由澳大利亞野火引發的藻類大量繁殖是如此強烈和廣泛,隨後光合作用的增加可能暫時抵消了火災中相當一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 但是,目前還不清楚該事件或其他野火引發的藻類繁殖所吸收的碳有多少仍然安全地儲存在海洋中,有多少被釋放回大氣中。
像2019年和2020年之間摧毀澳大利亞部分地區的破紀錄的大火,以及現在在美國西部、西伯利亞、亞馬遜、地中海和其他地方肆虐的大火,預計將隨著氣候變化越來越頻繁地發生。 這些火災代表了氣候變化對海洋環境的一個意想不到的、以前沒有充分記錄的影響,對我們的全球氣候有潛在的反饋作用。
當樹木、灌木和其他形式的生物質被燒毀時,會產生熱原氣溶膠。 氣溶膠顆粒足夠輕,可以在火災中隨風飄散的煙霧和灰燼中攜帶數月之久,而且往往是遠距離的。
雖然新的研究集中在野火對南大洋的影響上,但其他地區,包括北太平洋和赤道附近更深、更冷的水域上升到表面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