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德國114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一種新水獺物種
據外媒報導,來自蒂賓根大學和薩拉戈薩大學的研究人員在Hammerschmiede化石遺址的114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此前未知的水獺物種。 2019年,德國Allgäu地區的挖掘現場因發現了兩足類人猿Danuvius guggenmosi而聞名世界。
日前發表在《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上的這個新物種被命名為Vishnuonyx neptuni,意為毗瑟奴水獺(Neptune’s Vishnu otte)。 毗濕奴水獺屬以前只在亞洲和非洲發現。
在蒂賓根大學森肯堡人類進化和古環境中心的Madelaine Böhme教授的指導下,研究小組正在Hammerschmiede進行挖掘工作。 它已經從被認為是古岡茲人的河流沉積物中恢復了130多種已經滅絕的脊椎動物。 這些物種中的許多都適應了水中和周圍的生活。 然而在巴伐利亞發現一隻毗濕奴水獺是出乎意料的,因為這個屬的代表此前只在歐洲以外的地區被知道。
毗瑟奴水獺的分散
如今,1/6的掠食性哺乳動物生活在水中,要麼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豹,要麼生活在淡水中如水獺。 今天的13種水獺的進化史還相對未被探索。 毗濕奴水獺是中等體型的掠食者,體重在10到15公斤之間,最初是在喜馬拉雅山山麓的沉積物中發現的。 1400萬至1250萬年前,它們生活在南亞的主要河流中。
最近的發現表明,毗濕奴水獺大約在1200萬年前到達東非。 在現在1140萬年前的Hammerschmiede岩層中發現的這一發現是第一個證明它們也發生在歐洲的證據–可能是從印度傳播到整個舊世界。 像所有的水獺一樣,毗濕奴水獺依賴水,它不能在陸地上長途旅行。 1200萬年前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三大洲上的巨大分佈超過六千公里成為可能:新形成的山脈從西部的阿爾卑斯山脈到東部的伊朗的埃爾布魯斯山脈,將一個巨大的海洋盆地跟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前身特提斯洋分開。
這就形成了副特提斯洋(Paratethys),一大片歐亞水域,從維也納一直延伸到今天哈薩克的鹹海。 1200萬年前,它跟印度洋只有一條狹窄的聯繫,也就是現在亞美尼亞境內的阿拉克海峽。 研究人員認為,毗濕奴水獺沿著這條線路向西遷徙,經過古多瑙河的新興三角洲,最終到達了德國南部、Ancient Guenz和Hammerschmiede。
魚類捕食者的牙齒
在蒂賓根大學地球科學系最近成立的可視化、數位化和複製中心,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層析成像方法可視化化石牙齒結構的最精細細節。 這項技術可以精確觀察水獺牙齒上非常小的結構。 尖頭、刀片和有限的研磨區域表明該飲食主要以魚為基礎。 因此從生態學角度來看,毗濕奴水獺更像歐亞水獺,而非太平洋海獺或非洲和亞洲的無爪水獺–這兩類水獺都喜歡吃甲殼類或貝類,而不是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