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太空人今天返回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站工程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神舟十二號飛船將於17日返回地球。 自6月17日升空之日算起,神舟十二號太空人乘組已在空間站在軌工作生活90天,刷新了中國太空人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本報記者 馬 俊 鄧孝慈
成功驗證徑向交會技術
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日期: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
分離前,太空人乘組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間站組合體狀態設置、實驗數據整理下傳、留軌物資清理轉運等撤離前各項工作。
不要小看這一步驟,空間站內的物資去留非常有講究。 中國航太科工二院二〇六所十室主任崔廣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以空間站的尿處理子系統為例,自6月24日轉入有人工作模式以來,已處理28箱尿液(約616升),產生23箱尿蒸餾水(506升)。 它使用的尿過濾器元件將隨神舟十二號乘組下行進行分析。 即將發射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將搭載尿處理子系統的內部鈣去除元件、尿過濾器元件和蒸餾廢氣處理裝置等多件消耗品上行,屆時太空人將在軌更換這些設備,保證尿處理子系統處於最佳在軌運行狀態。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撤離后,於日期:16日13時38分,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為後續載人飛行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後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按計劃於17日再入返回,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即將啟程回到祖國懷抱。
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神舟十二號太空人是首次從空間站返回地面,返回艙也將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1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返回艙著陸過程中,著陸場系統將發揮重要作用。 選擇著陸場涉及許多技術和社會問題,因為選擇著陸場不僅要考慮發射場的位置、運行軌道傾角和高度、返回制動點位置、返回艙返回軌道和太空人的安全等,還與我國經度緯度覆蓋範圍、大陸的地形地貌地質、氣象、交通、陸上著陸海上濺落的搜救能力等密切相關。
根據上述要求,中國最終選擇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地區作為主著陸場。 再考慮到氣象相關性小、地勢平坦開闊、返回機會多、測控設備可充分利用等因素,距離主著陸場1000公里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南部地區為副著陸場,即東風著陸場。
龐之浩介紹說,這次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難度比以往大。 一是因為此前中國載人飛船都從固定的軌道返回地球,但在空間站任務中,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會隨著不同時間節點有一些變化,為節省空間站推進劑的消耗,不會為飛船返回而調整空間站軌道,這意味著飛船再入點不再是固定的,為此,神舟團隊對返回軌道重新進行了適應性的設計,並改進返回的演算法,提高了載人飛船返回適應性和可靠性。
二是因為神舟十二號將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該地區屬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少雨而多風。 由於東風著陸場位於沙漠和戈壁上,也有山地等高凸或坑窪的地形,所以搜索救援難度比以前高,這將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救援能力。
太空人出艙有講究
據介紹,在返回艙著陸過程中和著陸后,地面搜救工作舉足輕重。 目前,我國一般採用「空中搜救太空人,地面處置返回艙」的模式,這樣可以實現”快速定位、快速到達、安全出艙”。
搜救太空人的任務由空中搜救直升機負責。 由於神舟十二號太空停留了3個月,立位耐力下降較多,所以他們著陸後需在艙內用較長時間來適應地面重力環境,然後在工作人員協助下出艙。 長期失重環境還可能導致太空人出現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和立位耐力差等問題,所以太空人出艙后所有活動全部採取坐位。
返回艙的處理和運送任務則交由地面搜索回收車隊,他們負責現場返回艙後續處置和回收,按預定程序進行現場相關處置,將返回艙和有效載荷運至附近火車站,經鐵路轉運北京。
就在神舟十二號太空人撤離空間站時,天舟三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遙四運載火箭組合體16日也已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目前,文昌航太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