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復原了食肉牛龍的鱗狀皮膚外觀
在近日發表於《白堊紀研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比利時和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們,已經對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奇怪的食肉恐龍之一進行了重建。 1984 年的時候,阿根廷知名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José Bonaparte)發現了這枚不同尋常的恐龍化石,並將該物種命名為 Carnotaurus —— 因為它的頭骨長有奇怪的大角,所以才被直譯為”食肉牛龍”。
藝術家重繪了具有鱗狀皮膚的”食肉牛龍”(圖自:Jake Baardse)
SCI Tech Daily 指出,這具恐龍骨架發掘於巴塔哥尼亞的丘布特省,當時連同其鱗片狀的獸皮也被保存了下來。 儘管當時的科學家們已經知曉其它恐龍的鱗狀皮膚,但在食肉牛龍身上卻是頭一遭。
在漫長的空窗期后,聖米格爾·德·圖庫曼聯合利洛大學古生物學家克裡斯托弗·亨德里克斯(Christophe Hendrickx)博士終於帶隊復原了它的外貌。
他表示:「通過觀察肩部、腹部和尾部區域的皮膚,我們發現這種恐龍的皮膚由大而隨機分佈的錐形螺柱組成,周圍則是細長、菱形、或亞圓形的小鱗片網路」。。
有趣的是,參與這項研究的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恐龍皮膚專家菲爾·貝爾(Phil Bell)博士博士補充道,食肉牛龍的皮膚,讓他們聯想到了在澳大利亞內陸發現的帶刺的”惡魔蜥蜴”。
與最近(尤其在中國)發現的帶有羽毛的恐龍不同,8 米長的食肉牛龍全身都是鱗片(明確不帶任何一根羽毛)。
作為活躍的捕食者,科學家們推測這些鱗片在調節動物體溫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現代爬行動物那樣)。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期刊上。
原標題為《The scaly skin of the abelisaurid Carnotaurus sastrei (Theropoda: Ceratosauri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Patago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