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內部核心正在變得一邊倒 但為什麼不會傾覆?
在我們腳下5000多公里深的地方,地球的固體金屬內核直到1936年才被發現。 近一個世紀之後,我們仍然在努力回答關於它最初形成的時間和方式的基本問題。 這些都是不容易解決的難題,因為我們不能直接對內核進行採樣,揭開其神秘面紗的關鍵在於地震學家(用地震波對其進行間接採樣)、地球動力學家(創建其動態模型)和礦物物理學家(研究鐵合金在高壓和高溫下的行為)之間的合作。
結合這些學科,科學家們提供了一條關於在我們腳下幾英里處發生的事情的重要線索。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他們揭示了地球的內核如何在一邊比另一邊增長得更快,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內核的年齡,以及地球磁場的耐人尋味的歷史。
早期的地球
在我們星球45億年的歷史中,地球的核心很早就形成了,在最初的2億年內。 重力將較重的鐵拉到年輕星球的中心,留下岩石、矽酸鹽礦物來構成地幔和地殼。
地球的形成在這個星球上捕獲了大量的熱量。 這些熱量的流失,以及持續的放射性衰變帶來的加熱,推動了我們星球的進化。 地球內部的熱量損失推動了液態鐵外核的劇烈流動,從而形成了地球的磁場。 同時,地球深層內部的冷卻有助於推動板塊構造,從而塑造我們星球的表面。
隨著地球逐漸冷卻,地球中心的溫度最終下降到鐵在極端壓力下的熔點以下,內核開始結晶。 今天,內核繼續以每年大約1毫米的半徑增長,這相當於每秒鐘有8000噸熔化的鐵水凝固。 在數十億年後,這種冷卻將最終導致整個核心變成固體,使地球失去其保護性磁場。
核心問題
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凝固會形成一個均勻的固體球體,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意識到,穿越內核的地震波的速度意外地變化。 這表明有一些不對稱的變化正在內核中發生。 具體來說,內核的東半部和西半部顯示出不同的地震波速度變化。 內核的東部位於亞洲、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下,而西部則位於美洲、大西洋和東太平洋之下。
地震波表明地球的固體鐵芯是不對稱的。 資料來源:Sanne Cottaar,作者提供
新的研究探究了這個謎團,使用了新的地震觀測結果,結合地球動力學模型和對鐵合金在高壓下的行為的估計。 他們發現,位於印尼班達海下面的東部內核比巴西下面的西側增長得更快。
你可以把這種不均勻的增長想像成在一個只在一邊工作的冰櫃里做冰激淩:冰晶只在冰激淩冷卻有效的那一邊形成。 在地球上,不均勻的增長是由於地球的其他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快地從內核的某些部分吸熱造成的。
但是與冰激淩不同的是,堅實的內核受到引力的作用,通過蠕動的內部流動過程均勻地分配新的增長,從而保持內核的球形形狀。 這意味著地球沒有傾覆的危險,儘管這種不均衡的增長被記錄在我們星球內核的地震波速中。
確定核心的年齡
那麼,這種方法是否有助於我們瞭解內核可能有多大年齡? 當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地震觀測結果與他們的流動模型相匹配時,他們發現,內核–位於整個核心的中心,其形成時間要早得多–很可能在5億至15億年之間。
該研究報告說,這個年齡範圍的較年輕的一端是更好的匹配,儘管較老的一端與通過測量地球磁場強度的變化而作出的估計相匹配。 無論哪個數位是正確的,很明顯,內核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傢伙,大約是地球本身年齡的九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這項新工作提出了一個地球內核新模型。 然而,作者所做的一些物理假設必須是真實的,這才是正確的。 例如,該模型只有在內核由一種特定的鐵結晶相組成的情況下才有效,而關於這一點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那麼我們不均勻的內核是否使地球不尋常呢? 事實證明,許多行星體都有兩半,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彼此不同。 在火星上,北半部的表面是較低的,而南半部則是較多的山脈。 月球近側的地殼與遠側的地殼在化學上是不同的。 在水星和木星上,不平整的不是表面,而是磁場,它在南北之間沒有形成鏡像。
因此,儘管所有這些不對稱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地球已經做得很好了,在一個由傾斜的天體組成的太陽系中,它僅僅是一個略微不對稱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