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我國量子科技要在更多領域走進世界前列,需要這樣發力
中科院院士、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管委會主任潘建偉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海量子中心成立兩年來,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摸索出了一套凝聚量子科研力量高效合作的方式,讓科研人員之間能夠更加緊密、高效地進行協同創新,更好地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的發展。
“量子科技發展關乎國家戰略,心懷’國之大者’,唯有不斷突破創新,要努力探索更加靈活高效、資源集約化的協同創新之路,使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現代科學,尤其是量子科技的前沿探索,其實是理論、實驗、工程、應用等多個部分、環節,在學科交叉融合中不斷推進的。 潘建偉認為,量子科技前沿研究投入巨大,國際競爭異常激烈,為能將國家對量子科研的投入用在刀刃上,通過協同機制,實現資源集約化使用,確保量子科研力量強強聯合,才能使科研效率更高,最大限度發揮各自所長,從而推動我國量子科技在更多領域走進並保持在世界前沿。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科研領域,要真正做到強強聯合、協同創新,並非易事。 凡事都有規則,這是量子中心”全國聚力”的基本原則。 每個加入量子中心的科學家,都能較為清晰地瞭解科研過程中有關分工、成果發佈、專利報獎等一系列問題的約定。 “大家按照約定來,就不會影響各自積極性。” 潘建偉舉例說,在最近兩年我國量子科技的一些代表性工作中,比如”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以及千公里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都有量子中心的參與。
集聚海內外頂尖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是量子中心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潘建偉表示,量子中心在科研組織上的原則是最優、最簡、互補,因此在引進人才團隊時非常注重品質。
從數量上看,這兩年量子中心隊伍規模擴容並不顯著,但目前加盟的十幾位年輕科學家的確非常優秀。 比如 ,85 後教授徐飛虎就是量子成像方面的專家,曾入選《麻省理工評論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加盟中心后,他將量子通信方面的技術應用到單光子成像上,最新一項成果可在氣候條件不佳的狀況下,從崇明島看到 40 多千米外的東方明珠塔,這是以前無法實現的。
潘建偉坦言,從全球來看,量子科技人才都十分緊俏,因此中心面臨的人才培養壓力也非常大。 “我們正在與中科大和中科院在滬相關研究所合作共建未來技術學院(上海),培養從本科到博士階段的量子科技相關人才,不僅滿足中心科研一線的人才需求,同時也向全國的量子科研和產業輸送人才,形成集群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