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培育出具有帕金森病病理特徵的”迷你大腦”
為了説明破解人類大腦這一複雜的難題,科學家們一直在實驗室中培育”迷你大腦”。 現在,新加坡的一個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培育出具有帕金森病病理特徵的”迷你大腦”,可能為更好的治療鋪平道路。
之前對帕金森病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該疾病的小鼠模型中進行的,但這遠遠不是對人類的完美類比。 帕金森病的一些最典型的病理特徵實際上並沒有出現在小鼠身上,這導致了對疾病進展或實驗性治療的不完整描述。
“在動物模型中重現帕金森病的模型是很難的,因為這些模型不顯示產生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神經元的進行性和選擇性喪失,這是帕金森病的一個主要特徵,”該研究的高級合著者Ng Huck Hui教授說。 “另一個限制是,帕金森病的實驗性小鼠模型不會出現被稱為路易小體的特徵性蛋白質團塊,這些蛋白質團塊經常出現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腦細胞中,以及一種被稱為路易體癡呆的進行性痴呆症。”
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更精確的模型,稱為類腦器官。 這些豌豆大小的腦組織塊是由人類幹細胞在一種與大腦正常發育的培養基非常相似的培養基中生長而成,誘導細胞形成一個三維神經元簇,與實際的大腦非常相似。 科學家們已經用這些類腦器官來研究發育、疾病和藥物,甚至成功地製造了一些長出血管和類似眼睛的結構。
為了創造出表現出帕金森症特徵的類腦器官,研究人員設計了幹細胞的DNA,使其具有與該疾病相關的遺傳風險因素。 果然,由此產生的「迷你大腦」顯示出其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以及路易小體逐漸喪失的跡象。
該研究的高級合著者Hyunsoo Shawn Je說:”這些實驗是首次重現我們只在人類患者身上看到的帕金森病的獨特特徵。 我們已經創建了一個有關病理學的新模型,這將使我們能夠跟蹤疾病的發展,以及如何減緩或阻止它。 ”
研究小組已經開始使用「迷你大腦」來研究這些路易小體是如何形成的,並測試可能能夠阻止該疾病進展的藥物。
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病學年鑒》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