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動車公司都開始做機器人了?
何小鵬是最近一個月里第 3 位宣佈要造機器人的企業家,前兩位是雷軍和馬斯克。 這並非是一個巧合。 他們創辦的公司都正在製造智能電動車。 9月7日,何小鵬擔任董事長的創業公司「鵬行智慧」正式亮相併發佈了首款產品——鵬行智慧機器馬。這是一個四足機器人,形態類似小馬,高約 1 米,據說可以供 3-6 歲的兒童騎乘。 用官方的話來說,它是「小鵬友的第一個智慧交通工具」,能實現的智能體驗包括識別和跟隨物體、適應在多種地形行走、自動躲避障礙,以及與人語音互動。
接近玩具的定位,不意味著何小鵬投資這家機器人開發公司只是為了玩票。 據悉這已是「機器馬」的第三代樣機。 “鵬行智慧”專案成立於 2016 年,此後它接受何小鵬的個人投資,成為小鵬汽車的生態企業之一。
“玩具”背後的潛力
機器人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諸多差異很大的產品的集合。 目前的商業化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商用和民用兩種類型。 前者出現在工廠的生產線或是醫院的手術臺上,而後者則以陪伴、接待為主要功能。
從技術上說,鵬行智慧發佈的機器馬,以及美國工程與機器人設計公司波士頓動力 (Boston Dynamics) 的機器狗,在行業內被稱為四足機器人,而特斯拉推出的 Tesla Bot 則被稱為雙足機器人。
△特斯拉推出的雙足機器人。
雙足和四足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可以被粗略分為兩個部分:智慧系統和運動控制,也就是頭腦和身體。
頭腦,指的就是機器人要像人一樣,可以與人交流、學習,也就是人們常規理解的人工智慧;身體部分,要能像人或者其他生物一樣完成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動作。 由波士頓動力研發的雙足機器人 Atlas, 就是後一部分的技術領先者。
△波士頓動力研發的 Atlas。
現階段,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都有著明確的功能和對應的商業化場景,而雙足和四足機器人產品尚未拿出經過驗證的商業化路徑。 即使是這個領域全球技術最領先的公司,例如波士頓動力,也因為長期商業化前景不明而被連續出售。
所以,玩具或者兒童陪伴,是目前雙足或四足機器人最容易對接的一個場景。
但接下來的挑戰在於,對鵬行智慧和它的同行來說,它們的產品該以什麼價格、賣給誰,用來提供什麼價值,都沒有先例可循。
鵬行智慧的機器馬的目標使用者是有孩子的家庭。 在設計風格上,機器馬接近本田的人形機器人 Asimo 和索尼的機器狗 Aibo, 這兩款產品都是陪伴型機器人的代表產品。 鵬行智慧的產品團隊認為,將來機器人的情感交流價值,將和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的價值同樣重要。
△本田的人形機器人。
作為玩具產品,如何讓機器從外型設計展現出足夠的”親和力”是最大的難點。 “如果機械感太強,就會讓小朋友感覺害怕。 但我們做過測試,小朋友們看到我們的小馬,第一反應是想騎上去。 “鵬行智慧的產品設計負責人對《第一財經 》YiMagazine 說。
智慧機器人在定價上可以直接進入「高端玩具」市場,但缺點是它並非剛需。 好在機器人玩具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可以通過在線升級而變得更聰明,做更多的事,在功能反覆運算上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可以說,這匹馬未來的”進化”之路,將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部分。
智慧電動車對機器人的背書
“如果說智能汽車是智慧智造的皇冠,那麼智能機器人將是機器智慧的皇冠。 長遠來看,更大的市場,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今年 8 月 21 日,何小鵬曾在微博上這樣寫道。
去年 12 月,在天眼查等工商資訊平臺便可查詢到”鵬行智慧”的相關信息,持股 65.1% 的何小鵬擔任公司董事長。
在小鵬汽車創辦初期,據創始團隊成員介紹,何小鵬就已經在國內尋找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團隊。 小鵬汽車還投資了一家飛行汽車公司匯天,並在今年 7 月發布首款雙人智慧載人飛行器旅行者 X2。
投資鵬行智慧后,何小鵬也深度參與業務發展,每周至少參加一次公司的線下例會,隨時在線上推進鵬行智慧的前期研發工作,甚至是產品定義的細節。 “何小鵬本身就是個產品經理,面對機器人這個產品他不可能只是甩手做投資者,肯定會深度參與。” 鵬行智慧的一位創始團隊成員說。
現在,小鵬匯天和鵬行智慧同屬小鵬汽車”未來交通探索者”戰略下布局的生態企業。 生態的意思,除了遠期的市場互動外,還有當下的實際合作,比如鵬行智慧和小鵬汽車的部分研發團隊已經互相打通。
過去,類似的四足和雙足機器人公司甚至沒有大規模生產線的概念,它們更像大學的實驗室。 波士頓動力就是其中的代表。 除了資金和研發力量外,小鵬這樣的汽車公司對開發機器人產品提供的一個非常重要支援,是量產和工業化的經驗。
有小鵬汽車這個背景,鵬行智慧從一開始就注重商業化戰略。 “現在公司里是大學實驗室、汽車公司和互聯網公司三種文化的碰撞與結合。” 上述鵬行智慧的創始團隊成員告訴《第一財經 》YiMagazine。
機器人的拐點和挑戰
機器人開發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深度融合,源於它們在很多技術邏輯上的相似性——都由電池提供能源、由電機驅動,軟體部分也都基於人工智慧的技術。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差不多同一個時間節點,智慧電動車的創業者都開始投身機器人行業。
原本制約機器人商業化應用的技術瓶頸,和智能電動車遇到的很多情況類似,比如電池的”里程焦慮”,語音交互、視覺識別等。 智慧電動車的量產過程正在推動這些關鍵技術的發展,從而也帶動機器人產品,逐漸發展到了一個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和市場的拐點。
當然,順利邁過這個拐點也並沒那麼容易。 自動駕駛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無人計程車隊 (robotaxi), 這中間,還會有不同級別的技術目標。 智慧機器人的長遠目標,是替代人類任何枯燥、危險、非創造性的重複工作(這也是特斯拉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的終極目標),但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路徑,現在還很模糊,有許多技術障礙尚未克服。
最簡單的例子是,機器人需要面對的環境比道路要複雜得多,它需要識別的物體種類可能是汽車的幾十倍,要處理的信息維度也更多。
“身體”層面,機器人的複雜度也遠高於電動車——車只需要驅動輪胎轉動,方向盤也只能左右轉向,一般只有 1-2 個電機;智能機器人身上可能有十幾個電機。 每增加一個自由度,就需要一個電機。 所謂”自由度 “(DOF,Degree of Freedom), 是指機器人可以獨立運動的關節數目。 比如人的手腕就有 3 個自由度,上下、左右和旋轉。 一般來說,自由度越多,機器人越靈活,能做的事情越多。 這也意味著,機器人的軟硬體結合的難度,要比自動駕駛高得多。
所以,從目前鵬行智慧機器馬發佈的資訊來看,要真正實現與人類有價值的互動,甚至替代人類工作,還需要大量投入。
目前鵬行智慧在廣州、北京、矽谷都有實驗室,近期目標就是盡可能招募頂尖人才。 機器人研究原本是一個不那麼火熱的小圈子。 過去一年,投向機器人行業的資金正在變多,人才的爭奪也逐漸激烈,這種很像幾年前自動駕駛技術變得火熱之前的狀態。
還記得何小鵬的那條微博嗎? “更大的市場,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鵬行智慧的機器馬不會是機器人商業化的標準答案,小鵬也未必是機器人行業的絕對領先者,但智慧機器人行業的快速進化已經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