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十美 長征四號丙成功發射高光譜觀測衛星
2021年9月7日11時01分,長征四號丙遙四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高光譜觀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星箭均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號乙系列運載火箭第 79 次發射、本年度的第 10 次發射,是八院抓總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 142 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 387 次發射。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性能優良、用途廣泛,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 3 噸(軌道高度 700 公里)。
本次任務根據落區安全性要求,火箭總體對發射軌道進行優化設計,各分系統採用了經過飛行驗證的最新狀態;型號首次搭載中繼使用者終端系統,使用中繼衛星完成火箭主動段資訊傳輸,實現火箭全程遙測信號的接受,相比以往的遙測數據傳輸方式,中繼使用者終端系統不受地面遙測接收站地理位置限制,可大幅延長火箭的信號傳輸時間, 因此火箭具備不受地面遙測接收站布站限制、發射軌道設計靈活等優勢;衛星整流罩採取加強防雨措施,以應對太原雨季工況,確保火箭在預定視窗準確發射。
面對全年高密度發射與高強度研製的雙重挑戰,型號繼承和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對各系統易差錯、不可檢不可測專案進行了全面的質量複查,確保本發火箭技術狀態正確、風險識別到位、控制措施有效、產品品質可靠。 進場前提前策劃,優化發射場工作流程、嚴格技術狀態管控、實施去任務化管理、提高研製生產靈活性;進場后,長四型號堅持質量確認”日清制”的工作方法,確保發射場逐項工作確認落實、操作過程正確規範、原始數據記錄精確有效。
本次發射的高光譜觀測衛星投入使用后可對內陸水體、陸表生態環境、蝕變礦物、農作物、森林植被等地物目標,以及大氣污染氣體、溫室氣體 、PM2.5 等環境和氣象要素進行全球、長期、定量和綜合觀測,有效提升我國高光譜綜合觀測能力,使高光譜觀測數據國產化率提升至 70% 以上。
高光譜觀測衛星採用八院成熟的 SAST3000 平臺,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上。 衛星共裝載了 7 台探測儀器,覆蓋了從紫外到長波紅外譜段,融合了成像技術和高光譜探測技術,可實現空間資訊、光譜資訊和輻射資訊的綜合觀測。 憑藉 4000 餘個高光譜遙感探測通道,高光譜觀測衛星將實現從幾何形狀、彩色感知到光譜資訊的拓展,為我國遙感觀測開啟新的視角。
衛星此次裝載的七台探測儀器中包含兩台陸表成像儀與五台大氣成分探測儀。
兩台陸表成像儀中,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 (AHSI) 和全譜段光譜成像儀 (VIMI) 可用於生態環境監測、飲用水源地及重點湖庫水質監測、礦產資源勘查、城市熱島效應監測、災情風險監測、典型冰川群及背景積雪監測、農業和林業精細遙感等方面,將為我國”生態紅線”監管,”碧水、淨土保衛戰”提供有力保障。
五台大氣成分探測儀中,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 (DPC)、 高精度偏振掃描器 (POSP) 和吸收性氣溶膠探測儀 (AAS) 均為大氣氣溶膠探測儀,可用於 PM2.5、 霧霾監測,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 (EMI) 和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 (GMI) 入軌后將成為唯一可用的高光譜污染氣體和溫室氣體監測載荷。 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具備 0.5nm 的紫外高光譜探測手段,可單日覆蓋全球污染氣體監測,服務於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及 “O ₃和 PM2.5 協同探測”等國家戰略。 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 (GMI) 可實現 1 ~ 4ppm 的二氧化碳探測和 20ppb 的甲烷探測,讓碳排放無所遁形,為我國”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提供技術支撐。
高光譜觀測衛星在同一顆衛星上實現了高光譜、全譜段、偏振、多角度、耀斑等多種觀測數據的融合應用,最高成像光譜解析度達 2.5nm, 幅寬 60km; 最高大氣探測光譜解析度達 0.03nm, 偏振探測精度優於 0.5%, 觀測角度達 15 個,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國際先進水準。 工程應用后,衛星將為國內各行業使用者提供亟需的高精度、高光譜遙感數據,不僅可服務於我國環境綜合監測和監管,還可服務於自然資源勘查、防災減災、農作物估產、林業資源清查、氣候變化研究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