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5G小基站晶元步入量產階段 運營商建網成本能否得到緩解?
在4G向5G演變的過程當中,基站是其中的一個關鍵。 隨著5G網路的持續建設,5G業務場景逐漸從室外轉向室內,而小基站作為宏基站信號的有效補充,有望迎來市場機會。 有消息人士對記者表示,運營商已將小基站納入到集中採購的序列,國內外設備製造商也在積極準備測試,今年下半年有望啟動5G小基站規模集采。
文/李娜 責編/劉佳
市場研究機構DELL‘Oro預測,未來5年全球小基站市場規模將達到250億美元。
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不少公司參與到5G小基站的建設。
華工科技在此前的業績會上表示,上半年小基站出貨量為30萬個,預計今年全年達到80萬到100萬個。 共進股份則在業績會上表示,已完成多個5G小基站產品研發,推出5G毫米波一體化小基站及Sub-6G一體化小基站,為滿足5G的高頻布站需求,小基站滲透率將有望逐步提升。
此外,在歷次省級運營商小基站公開集采中,京信通信、中國信科、瑞斯康達、佰才邦、共進電子等均有中標,華為、中興通訊、愛立信、上海諾基亞貝爾等大型設備商也都有相關產品在國內主要市場佈局。
但從小基站晶元的佔有率來看,國產化程度並不高。
究其原因,由於基站晶元的成熟度和高可靠性和消費級晶元不同,從開始試用到批量使用起碼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並且5G小基站需要採用高算力、低功耗的集成數位晶元作為專用主控晶元,但大多數公司採用的是通用FPGA。 無論是投入還是技術,都有較高門檻。
同時,在小基站晶元領域,如何在軟硬體平衡方面進行取捨,比如哪些特性要用硬體實現,哪些特性要用軟體實現,以便後續反覆運算,都需要依賴研發人員的開發經驗和能力。
梳理目前5G小基站晶元玩家陣營,可以發現依然以海外廠商為主,包括英特爾、高通、恩智浦等,並且這些頭部廠商依然在加快對晶元研發的反覆運算速度。
今年六月,高通也推出業界首個面向小基站的符合Release 16 5G規範的開放式RAN平臺,而在此前高通在小基站晶元上也多有佈局。
國內廠商中,華為、中興通訊等廠商的5G小基站晶元主要用於自身業務,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內對自主可控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晶元廠商投身於小基站晶元的研發。
從融資通道來看,今年1月,南京創芯慧聯技術有限公司宣佈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該輪融資由毅達資本、鼎暉投資聯合領投。 而在8月,比科奇微電子完成近億元Pre B輪融資,晶元步入量產階段。
比科奇創始人兼CEO蔣穎波在30日的一場採訪中對記者表示,該公司正在與多個運營商和設備商進行介面對接,以便晶元儘快規模部署,5G小基站部署即將進入高性價比時代。 此前,他曾在美國貝爾實驗室、Picochip、英特爾等通信、晶元巨頭中任職。
“新一代的晶片正在推動這個趨勢成為現實,其成本將比僅支援一家運營商的小基站模式低很多,這一要求已經反應在我們的產品定義之中,其中就包括我們的ORANIC分散式單元(DU)板卡。” 蔣穎波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宏基站單價大約在16萬元左右。
據記者瞭解,5G基站需求如果按照4G的兩倍,以1000萬台來計算,5G基站採購總投入將達到1.6萬億。 而從功耗的角度來看,單台宏基站按照3500W功率來算,1000萬個基站,一年的電費大概要1500億元,而三大運營商2020年總利潤僅有1400億元。
5G投建成本一直是全球運營商在發展5G路上的最大門檻。 從目前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發佈的2020上半年財報數據看,隨著5G建設加速,成本攀升,從收益上來看,運營商們承受的壓力並不小。
財報顯示,上半年中國移動已開通5G基站50.1萬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共建共用5G基站,目前雙方在用5G基站達46萬個。 但從5G建設開支來看,上半年三大運營商的支出都有所下降。 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正在有意控制投資節奏,提高設備利用效率,等待5G技術和標準更加成熟。
“5G小基站潛在應用場景較多,比如農村郊區、人口密集城區、企業,還有工業上的應用,尤其是在工業場景中,其實成本、功耗等因素考慮優先順序非常高。” 蔣穎波認為,從成本的角度,相較於宏基站5G小基站將會對運營商成本的降低提供有效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