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動物屍體都去哪了? 腐生生物群讓生態系統回收利用
在世界各地的國家公園,到處可見連綿起伏的山丘和壯觀的美景,時不時還有一頭鹿可能從灌木中一躍而出,但人們很少能見到大型動物的屍體。 各地的大型捕食動物已經基本銷聲匿跡,草食動物在野外環境中也難見蹤影、基本變成了人們的食物,再加上人類對疾病的恐懼、以及各種神經兮兮的想法,我們在野外已經幾乎見不到動物死亡的場景了。
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質,有助於營養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回收利用。
不僅如此,生態系統中也缺少了一個關鍵角色。 動物屍體以及寄居其上的物種統稱為「腐生生物群」。。 科學家仍在逐漸瞭解這套複雜的系統,包括它對生物體腐爛分解過程中涉及的動物、鳥類、無脊椎動物、真菌和微生物的影響等等。 最關鍵的是,科學家想弄清楚,如果任由動物屍體留在野外環境中,是否有助於「滋養」如今問題重重的生態系統。
許多腐生生物群物種在自然界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比如將有機質和營養物質返回食物鏈、清理傳染病源等等。 一部分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還承擔了其它職責,比如傳授花粉。
腐生生物群(necrobiome)一詞最早由法醫昆蟲學家、微生物生態學家埃裡克·本博提出。 對他而言,研究屍體的分解是一項多重挑戰。 在近距離觀察死亡和腐爛時,人們難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迎來這樣的結局。 另外氣味也是一大挑戰。 脊椎生物腐屍的氣味會令大多數人本能地感到噁心反胃,即使對專門研究腐屍的人來說,也絕不是什麼愉快的體驗。
禿鷲等生物以動物腐屍為食。
另外還有一些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屍體分解的速度就是一大問題。 大自然分解死屍的效率很高,因此很難及時對死屍展開研究、將其清出大眾視野。 自然界中的「清道夫」生物也頗為「足智多謀」,在科學家研究動物死屍的過程中,它們往往會對屍體造成破壞、或是將屍體帶走。 並且這類實驗還很難精確複製。 出於上述原因,腐屍「向來不是生態學研究的熱門話題」 也很難拿到研究資金。
儘管存在這些障礙,這一領域近年來依然實現了快速發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早期研究中,科學家總結出了屍體從死亡到化為白骨的一般性分解過程。 如今,研究人員更是將注意力投向了更多環境和生物群,從深不可測的海底到高不可及的山巔,在各種環境中研究腐屍分解的過程、以及該過程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生物學、化學與計算機科學的進步對他們起到了很大説明。 使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和精確地解答特定的問題。 歐洲部分地區正在計劃補充本地的「腐生生物群」,也許能給金雕、狼獾、植物、真菌和昆蟲帶來一定益處。
從我們已經了解到的資訊來看,情況還是很值得憂慮的。 發表在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的一篇論文對全球針對食腐動物的研究展開分析后發現,捕獵行為、以及棲息地的減少和改造已經對以腐屍為食的生物造成了嚴重影響。
研究人員警告道,食腐動物如今已無法在生態系統中順利發揮自己的作用,人們需要採取管理和保護措施、對全球各地的食腐動物加以保護。
如果故意將動物死屍留在野外,便可以吸引到多種食腐動物和瀕危物種,特別是在冬天。 這些食腐動物對死屍的類型並不挑剔,也不在乎死屍是否新鮮、或是否凍得硬邦邦,但死屍的大小很重要。 並且,如果將一直動物屍體放在固定地點,還能吸引到種類更加豐富的食腐昆蟲。
生物學家將動物死屍描述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希望可以回答一些與腐生生物群及人類活動影響相關的關鍵問題。 例如,我們還不清楚這些腐生物種對動物屍體數量或品種的變化有多敏感,也不曾研究過氣候變化對食腐動物種類和數量的影響、或對屍體分解速度的影響等等。
此前一次意外開展的死亡生態學實驗或許能為此次專案提供一些借鑒:在幾年前的一次寒潮中,荷蘭一處自然保護區有數千頭大型食草動物猝然死亡。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大型動物屍體可以顯著提升當地的無脊椎生物數量。 不僅如此,動物死屍對植被也有好處。 研究發現,在這些動物死亡數月後,死屍周圍的植物數量大大增加。 但這些動物的死亡也引發了民眾對該地動物權益的關注,自此之後,該保護區內的動物數量便一直處於嚴格限制之下。
2016年,科學家針對挪威一群被閃電擊中而死的馴鹿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動物屍體可以暫時性地為許多物種提供關鍵營養來源,包括金雕、烏鴉和狼獾等等。 不過該研究指出,人為地給自然界提供動物屍體”並非毫無爭議。 ”
首先,我們對食物網的運作機制還不夠瞭解,比如營養物質是如何迴圈的、動物死屍對於聯結各個環節有多重要等等,研究團隊在蘇格蘭高地故意投放了一些馬鹿的屍體,想研究它們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雖然該計劃由於缺乏資金中途流產,但他們還是發現了,在比較關注生態保護的地區,投放的馬鹿屍體很快便被狐狸等食腐動物叼走了;而在對捕食動物管控較嚴的地區,馬鹿屍體的分解過程則比較緩慢,主要是由昆蟲啃噬消耗的。
由於文化因素,將動物死屍留在野外是一個很複雜的決定。 例如蘇格蘭人們有獵鹿的傳統。 打到鹿之後,當地人都想確保鹿的屍體得到妥當使用,因此會把鹿屍帶回。 如果將鹿屍留在山上、任其腐爛,人們會覺得非常不敬。
這類專案還需要小心行事,避免節外生枝。 例如,非洲南部的的一些「禿鷲餐廳」活動就收到了遊客的投訴,稱有一些不受歡迎的食腐動物”不請自來”,對畜牧動物也造成了一定影響,甚至導致了一些遊客生病。
由於此前的一些專案將動物死屍故意留在野外,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評,認為這些專案忽視了當下的社會經濟大背景,投放動物死屍的地點也必須謹慎考慮,最好是在無人島上,而不是擠滿曬日光浴的遊客的熱鬧海灘。
向野外投放動物死屍是想通過人力解決問題,但一旦益處體現出來之後,這份工作就應當由猞猁和狼等天然捕食者來完成了。 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這些動物每年都會製造很多動物屍體,對細菌、真菌、昆蟲和食腐動物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關注動物死屍對腐生生物群的益處,也許改變人們對自然界中死亡現象的認知,希望能讓人們習慣”自然界中常有動物死亡”這一事實。 (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