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得益於皮膚細菌,蝙蝠蠅才找到可以吸血的蝙蝠
據外媒報導,我們人類並不是唯一需要擔心蚊蟲叮咬的動物。 有成千上萬種昆蟲已經進化成專門以不同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但科學家們仍在研究這些昆蟲是如何區分不同物種來追蹤它們偏愛的獵物的。
事實證明,這種吸引力甚至可能不是皮膚深處的:《Molecular Ec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專門捕食蝙蝠的吸血蒼蠅可能會通過追蹤蝙蝠皮膚上細菌產生的化學物質的氣味來定位它們偏愛的宿主。
這項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Holly Lutz從之前的研究中獲得了這個項目的靈感,該研究表明蚊子似乎更喜歡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 “你知道當你去燒烤,你的朋友被蚊子轟但你沒事? 有一些研究支持這樣的觀點:蚊子吸引力的差異跟你的皮膚微生物群有關。 考慮到有些人更容易被蚊子吸引,我想知道是什麼讓昆蟲被一些蝙蝠吸引而不被其他蝙蝠吸引,”Lutz說道。 據悉,Lutz是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研究助理,也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ck Gilbert(本研究的合著者)和Rob Knight實驗室的項目科學家。
據瞭解,Lutz曾在肯亞和烏干達的蝙蝠洞穴進行研究瘧疾的實地考察時遇到了很多蝙蝠。 “在這些洞穴裡,我會看到所有不同的蝙蝠物種甚至分類科在一起棲息。 其中一些(蝙蝠)身上爬滿了蝙蝠蠅,而另一些則沒有或只有幾個。 這些蒼蠅通常是針對不同種類的蝙蝠的–你不會發現一隻通常以馬蹄鐵蝙蝠為食的蒼蠅在果蝠身上爬行,”Lutz說道,”我開始想知道為什麼這些蒼蠅如此特別–顯然,它們可以從一種蝙蝠爬到另一種蝙蝠,但它們似乎並沒有這樣做。 ”
這些蒼蠅是蚊子的近親,雖然從技術上講它們是蒼蠅但大多數實際上不會飛。 “在很多情況下,它們的翅膀都不可思議地縮小了,實際上無法飛行,”Lutz介紹道,”它們的視力下降了,所以它們可能不是真的靠視力操作。 所以一定是其他感官機制在起作用,可能是嗅覺或檢測化學線索的能力。 ”
“蒼蠅是如何找到蝙蝠的,這在以前一直是個謎,”菲爾德博物館的研究助理、西肯塔基大學的生物學教授Carl Dick說道,”但因為大多數蝙蝠蠅只以一種蝙蝠為食,很明顯,它們以某種方式找到了正確的宿主。 他也是這項研究的論文合著者之一。
此外,蝙蝠蠅在蝙蝠之間傳播瘧疾,瘧疾寄生蟲也具有宿主特異性。 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跟其他病媒傳播途徑有重要的相似之處,如瘧疾和按蚊在人類之間的病毒傳播。 此前的研究表明,與人類皮膚甚至疾病狀況相關的不同細菌種類會影響尋血蚊子的進食偏好。
Lutz懷疑,跟在人類身上觀察到的情況類似,蝙蝠的皮膚微生物群可能在吸引蒼蠅尋找它們方面發揮了作用。 皮膚–無論是人類的還是蝙蝠的–都覆蓋著微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病原體的入侵、增強免疫系統並分解汗液等自然產物。 宿主物種跟它們的皮膚微生物群一起進化,並導致不同的物種成為不同種類細菌的家。
所有這些不同種類的細菌在代謝營養物質時產生一種獨特的空氣化學物質。 根據Ltz的假設,不同種類的昆蟲被不同的化學信號所吸引,這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有些蝙蝠對吸血蒼蠅更有吸引力。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Lutz研究了數十種不同種類的蝙蝠。 他說道:「我們進入了大量不同的洞穴,在它們棲息的地方使用長蝠網來捕捉它們,這基本上就像超級堅固的蝴蝶網。 她和她的同事從蝙蝠的身體和翅膀上提取了皮膚和皮毛樣本以檢驗蝙蝠的DNA和皮膚上的微生物。 研究人員還檢查了蝙蝠上的蒼蠅。 “你使用鉗子刷蝙蝠的皮毛,就像你在追逐最快的小蜘蛛。 蒼蠅可以在一瞬間消失。 它們令人毛骨悚然。 ”
Dick表示:「蒼蠅精巧地進化到能留在蝙蝠身上。 它們有特殊的梳子、刺和爪子從而將它們固定在毛皮中,它們可以快速朝任何方向奔跑以躲避蝙蝠的咬抓或躲避研究人員的捕捉。 ”
研究人員隨後在菲爾德博物館的普利茲克DNA實驗室分析了這些樣本。 “我們一回到實驗室,就從細菌中提取了所有的DNA並進行了測序。 我們基本上創建了跟每個皮膚樣本相關的所有細菌庫。 然後,我們使用生物資訊學方法來描述那裡的細菌並確定哪些細菌存在於不同的蝙蝠群體中,將被蒼蠅寄生的蝙蝠跟沒有被蒼蠅寄生的蝙蝠進行比較,”Lutz說道。
研究小組發現,即使蝙蝠是從不同的地方收集的,不同的蝙蝠科有自己獨特的皮膚細菌組合。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問,’這些不同蝙蝠的皮膚微生物群有差異嗎? 有寄生蟲的蝙蝠和沒有寄生蟲的蝙蝠之間有常見的細菌嗎? ‘”Lutz反問道。
然而仍有一些重大問題需要回答。 “在最初的工作中,我們無法收集產生線索的實際化學物質–次生代謝物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如果沒有這些資訊,我們就不能肯定地說這些細菌是在把蒼蠅引向它們的宿主。 因此,下一步將是用一種我們可以將這些化合物與細菌聯繫起來的方式對蝙蝠進行取樣。 在科學上,總有下一步,”Lutz指出。
除了解釋失明的、不會飛的蒼蠅是如何挑剔它們賴以為生的蝙蝠之外,這項研究還探討了不同生物如何共存的更大問題。 Lutz表示:「我們生活在這些複雜的社區中,不同類型的生命總是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有時還互相依賴或吃掉對方。 在健康的自然狀態下,這些生物體將自己分開,這樣它們就可以共存。 但隨著棲息地被破壞,生物被迫共用資源或開始利用新的資源。 “以前可以相互保持距離的動物可能再也不能這樣做了,這可能會導致新的疾病從一種生物體傳播到另一種生物體。
“人類正在影響這些生態系統,而這些生態系統反過來也會影響我們,”Lutz說道,”這就是為什麼研究它們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