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蝙蝠幼崽的發聲方式與人類嬰兒的咿呀學語存在相似之處
據外媒報導,當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MNH)的動物行為研究員Ahana Fernandez和她的同事在中美洲的雨林中跋涉時,他們的耳朵一直在傾聽一種不尋常的聲音:高亢的、重複的鳴叫和吱吱聲。 這些聲音來自大銀線蝠幼崽。 儘管它們聽起來與人類嬰兒的咿呀聲並不相同,但研究人員懷疑兩者可能有一些相似之處。
現在,在分析了超過55000個蝙蝠幼崽的聲音后,研究小組發現這些聲音與人類嬰兒的咿呀學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就像它們無休止地重複一個音節一樣。 這意味著蝙蝠可以作為一個有用的模型物種,以瞭解一些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如何將其早期的發聲遊戲變成成年的”語言”。
萊頓大學的發展語言學家Clara Levelt說,這是一項”美好的工作”,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它將構成許多新研究的基礎。”
研究人員稱,成年雄性大銀線蝠發出複雜的聲音,很像鳴禽,以保衛它們的領地和吸引配偶。 這些聲音是由25個不同的獨特「音節」組成的。 然而大銀線蝠幼崽一遍又一遍地發出這些音節,似乎是在為有一天它們將這些音節”串成完整的歌曲”而練習。
研究共同作者、同樣在MNH的行為生態學家Mirjam Knörnschild說,儘管這種行為似乎很像人類嬰兒的的咿呀學語,但科學家們還沒有正式比較過這兩者。 因此,科學家們徵求了研究人類嬰兒語言發展的研究人員的意見,制定了一份人類咿呀學語的核心特徵清單。 其中包括這種聲音何時開始–通常是在嬰兒期的早期,以及它們是如何結構的–通常是重複的音節。 最後,大多數嬰兒的咿呀聲似乎缺乏交流的目的。 Knörnschild說,人類嬰兒的咿呀聲不是為了要食物或表達不舒服;事實上,它似乎更像是遊戲,即使他們獨自一人時也會這樣做。
接下來,研究人員在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的雨林中度過了漫長的日子,連續數周記錄了來自八個不同群落的20隻蝙蝠幼崽。 由於人類的耳朵並不能很好地適應蝙蝠的叫聲,而且一些頻率超出了人們的聽覺範圍,所以研究人員依靠一台筆記型電腦即時顯示聲音的視覺表現。 Fernandez說,有些圖案是漂亮的、明顯的條紋–有點像心率表上的心跳。 其他的看起來更像烏雲。
這是第一次有人做這樣的研究,所以錄音中的所有55000個音節都必須用手進行分類。 但是現在,Knörnschild說,”我們有了這個令人敬畏的資料庫,我們可以在未來用於機器學習方法。 ”
研究人員週四在《科學》雜誌上報告說,蝙蝠幼崽發出的聲音具有人類咿呀學語的所有主要特徵。 與人類一樣,它在發育初期就開始了,而且它包含大量的重複音節,就像人類嬰兒說的”babababa”一樣。 與吸引它們母親注意力的”孤獨叫聲”不同,這種發聲似乎並不是一種交流方式。
孟菲斯大學的發展語言學家D.Kimbrough Oller說,這項工作是一個 “令人驚訝的集中的新資訊體”。 鑒於蝙蝠和人類發聲的所有差異,一些人類發展研究人員可能會對此表示反對,他說:”有一些巨大的差異。 例如,蝙蝠的『咿呀學語』階段的開始和結束要突然得多,而且它們學會的音節比人類嬰兒的要有限得多。 但這些相似之處仍然很重要。 ”
聖安德魯斯大學的蝙蝠研究人員Sonja Vernes說,這項工作為聲樂學習的研究開闢了令人興奮的新選擇。 她指出,研究蝙蝠的數量遠遠超過靈長類動物等其他物種,使它們成為研究哺乳動物發聲學習和發展的理想動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