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糖以後,你的大腦會發生什麼變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眾所周知,飲食中含有大量的甜食會對你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但戒掉甜食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尤其是會引發一系列令人不適的癥狀。
一個可能會讓你驚訝的事實是,過去十年來,糖的消費量(至少在英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其實一直在穩步下降。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口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過去十年中,生酮飲食等低碳水飲食方式越來越流行。 人們對糖攝入過量對健康的危害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可能推動了糖消費量的下降。
減少糖的攝入對健康有明顯的好處,包括減少熱量攝入、減輕體重和改善牙齒健康等。 但也有一些人報告說,當他們嘗試少吃糖時,會出現令人不適的反應,包括頭痛、疲勞或情緒變化,但通常是暫時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良反應? 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不過,這些癥狀很可能與大腦在接觸含糖食物時的反應以及「獎賞」的生物學機制有關。
碳水化合物有多種形式,包括我們熟悉的糖。 糖類可以自然存在於許多食物中,比如水果中含有果糖,牛奶中含有乳糖。 蔗糖主要存在於甘蔗、甜菜和楓糖漿中,而葡萄糖和果糖是蜂蜜的主要成分。
如今,大規模食品生產已成為常態,蔗糖和其他糖類經常被添加到食物中,使它們變得更美味。 除了改善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糖對大腦也有深遠的生物學影響。 這些影響十分顯著,甚至引發了一場關於人類是否會對糖”上癮”的辯論。 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蔗糖能啟動口腔中的甜味感受器,最終促使大腦釋放一種名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可以在大腦神經元之間傳遞資訊。 當我們接觸到獎賞刺激時,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這也是它經常被稱為”獎賞”化學物質的原因。
多巴胺的獎賞作用主要見於大腦中與愉悅和獎賞有關的區域。 獎賞機制主導著我們的行為,驅使著我們去重複一些導致多巴胺釋放的舉動。 例如,在多巴胺的驅使下,我們會更熱衷於高熱量的食物,如所謂的”垃圾食品”。
在動物和人身上進行的實驗表明,糖會顯著地啟動這些獎賞通路。 強烈的甜味觸發的內在獎賞甚至超過了海洛因。 科學家在對小鼠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在嘴裏品嘗還是注射到血液中,糖都能激活大腦中的獎賞路徑。 這意味著,糖的作用是獨立於甜味的。
在大鼠研究中,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攝入蔗糖實際上可以改變大腦中由多巴胺所激活的結構,並改變動物和人類處理情緒和行為的方式。
很明顯,糖對人體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少吃糖或完全不吃糖時,會出現負面的效應。 這些精神和身體上的癥狀都出現在早期的「糖戒斷」時期,包括抑鬱、焦慮、渴望和腦霧(大腦難以形成清晰思維和記憶的現象,通常是在晝夜節律中因過度疲勞而產生的感覺),以及頭痛、疲勞和頭暈等感覺。 這意味著,放棄糖會讓人在精神和身體上感到不適,這可能會讓一些人難以堅持飲食方式的改變。
目前,出現這些癥狀的確切機制還沒有得到廣泛研究,但這很可能也與大腦中的獎賞路徑有關。 儘管「糖癮」的觀點還存在爭議,但大鼠研究的證據表明,與其他成癮物質一樣,糖也可以導致暴飲暴食、渴望和戒斷焦慮。 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其他研究表明,糖的成癮、戒斷和復發的效應與毒品的效應類似。 然而,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是針對動物的,因此目前還很難說對人類也同樣適用。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中的獎賞路徑一直沒有變化,很可能許多其他動物的大腦中也有類似的獎賞路徑。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動物身上出現的糖戒斷生物反應也可能發生在人類身上,因為我們的大腦也有類似的獎賞路徑。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大腦化學平衡的變化導致了人們攝入或減少糖分后所出現的癥狀。 除了參與獎賞,多巴胺還參與調節激素控制,影響著噁心、嘔吐和焦慮等反應。 隨著糖從飲食中移除,多巴胺在大腦中的作用會迅速削弱,這可能會干擾許多不同大腦迴路的正常功能,這或許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出現相關的癥狀。
目前對人體糖戒斷的研究還十分有限,但有一項研究證實,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在飲食中停止吃糖后,會出現戒斷癥狀,並且會增加對糖的渴望。
與任何飲食方式的改變一樣,堅持才是關鍵。 如果你想長期減少飲食中的糖分,那熬過最初的幾周至關重要,因為這也是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承認,糖本身並不”壞”,只不過應該在健康飲食和鍛煉的同時注意適量攝入。 (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