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土星核心比之前認為的要大得多且並非固體
據外媒報導,根據對卡西尼號太空船最新數據的分析,土星的核心並不是科學家們曾經認為的高密度岩石,而更有可能是一團糊狀的爛泥。 儘管NASA的這一探測器在2017年墜入這顆氣態巨行星的大氣層時可能遭遇了毀滅性的終結,但關於土星光環擺動方式的資訊解開了土星內部深處的意外細節。
儘管土星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但其中心附近所受力量的絕對範圍使人們認為它可能是岩石。 由於重力的壓力作用在那裡的物質上,粉碎的力量預計已經固化了核心。
然而卡西尼號的數據並不一定支援這種假設。 雖然飛船在到達土星核心之前就被摧毀了,但對土星獨特光環讀數的分析讓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們提出了另一種理論。 通過研究這些環的抖動,他們可以推斷出土星內部可能發生的情況。
加州理工學院理論天體物理學助理教授Jim Fuller說道:「我們把土星環當作一個巨大的地震儀來測量行星內部的振動。 這是我們第一次能通過地震探測氣態巨行星的結構,結果相當令人驚訝。 “Fuller是這項新發表研究的論文合著者。
土星的心臟遠不是一個相對較小、緻密的岩石核心,它看起來比之前認為的要大得多。 事實上,它可以延伸到其直徑的60%,並且還根本不是固體。 相反,它是冰、岩石和金屬流體的彌散湯,也被稱為”模糊”核。
據計算,土星核心的17個地球品質是冰和岩石,而剩下的38個則是流體氫和氦。 這也不是一個統一的混合物,天文學家認為,根據每個層的重量,形成了不同的穩定層。
在NASA的朱諾號任務顯示木星的核心可能也有模糊的變化之後,它還跟我們的行星鄰居最近的其他讀數一致。 如果這一結論成立,這可能表明氣態巨星的形成方式跟人們普遍接受的方式不同。
該理論假設,首先是岩石內核,然後氣體在其周圍聚集,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力和行星的大小也在不斷增加。 然而對於一個模糊的核,氣體聚集需要更早開始。
利用行星環上的波紋來計算行星內部可能發生的情況並不是一個新理論,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認為,跟蹤軌道上的碎屑的運動並由此推斷行星內部的振動是可能的。 然而卡西尼號的數據實際上證明了這個概念的可用性,部分原因是這些運動實際上是相對較小的。
該項研究的論文首席作者、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學者Christopher Mankovich說道:”土星總是在震動,但它是微妙的。 這顆行星的表面每一到兩個小時移動一米左右,就像一個慢慢泛起漣漪的湖泊。 就像地震儀一樣,環捕捉到重力擾動,環粒子開始四處擺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