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獨角獸淪為”棄子”,拖欠千余名商家上億貨款
位於杭州錢江智慧城的貝貝集團總部所在地東谷創業園被一排警車包圍,百余名商家再次匯聚貝貝集團門口,為貝店拖欠商家的維權會議等待一個結果。 二樓會議室內,貝貝集團董事長張良倫與幾位商家代表進行了談判,但仍協商未果。
經過長達 4 小時的談判,商家代表現場公佈溝通結果:貝店股東未達成共識,公司正在尋找新的投資方,目前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 針對1500多位商家匯總的超1.4億元拖欠總金額,貝店方面暫未確認。
從8月6日開始的第一次線下討債至今,百名商家蹲守貝貝集團已成為常態。 不少外地商家更是一直駐紮杭州,期待貝店能給出解決方案。 對此結果,現場商家一陣唏噓不滿,表示幾小時就溝通了個寂寞。
“我已經在這邊住了一周,每天對貝店的蹲守都沒有結果。” 來自東莞的劉女士對獵雲網表示,入駐貝店才 8 個月,就有 4 個月貨款被拖欠。 “在這裡每一天都是煎熬,體重也下滑厲害。 這幾年小廠都不好做,庫存壓得太多,已經瀕臨破產。 我們就想找一些管道把庫存清一下,所以基本上不賺錢。 “而如今,貝店拖欠 13 萬貨款對於她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那麼,昔日的社交電商獨角獸貝店究竟發生了什麼? 千名商家維權的前夕,貝店為何又頻頻法人變更 ? 1.4 億元資金又去往了何處?
千名商家維權未果,貝店倉促換馬甲
來自廣州的商家王先生表示,這已不是其第一次奔赴杭州總部維權。
“最初貝店給答覆說是上週五 (8 月 6 號)一定給解決方案,我專程從廣州飛到杭州,結果 8 月 6 號那天去了貝店一直沒有人接待,說沒有解決方案,讓我們商家各自回去該上訴就上訴。 週一更多商家去了貝店維權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放鴿子,不給商家正面答覆,一直也見不到貝店的高層負責人。 ”
王先生表示,此前詢問貝店小二原因的時候,貝店以「新業務上線,要拉長賬期、壓貨款」、”更換伺服器系統出了問題”等理由搪塞。 現在雖然貝店成立專班接待組電話,但一直忙線,有商戶撥打了 1 個半小時才得以打通。
據瞭解,目前貝店的拖欠情況分三個類型:一、最近一個月平台違約不按時出帳單;二、三個月前已經確認的帳單,逾期一直未打款;三、申請退店的商家,最後一步等平臺在 30 個工作日內退還保證金,但是很多商家半年還沒收到款項。
王先生很無奈,他很擔心貝店會把資金進行轉移,到時候解決了也很可能賬上無錢。 “律師說貝店如果宣布破產,到時候跟貝貝集團關係不大。 我們本來幾個人的公司,一年到頭都沒賺很多錢,到時候只能直接解散,沒錢無法經營。 ”
現場商戶跟獵雲網透露,入駐以來,貝店一直會催促商家參與活動,各方面提成並不低。 技術服務費是 6%, 店主傭金在 15% 以上,合下來平臺要收 21% 以上的費用。 他們不解,資金和貨物壓力都在商家身上,本該最不缺錢的貝店到如今會無法提現。
杭州本地化妝品代理商朱先生累積拖欠貨款在150萬元,屬於金額較大的頭部代表。 他表示,此前自己本不想參加貝店 618 活動,但是貝店小二一直積極鼓動其參與,考慮到之前合作還比較愉快且到賬及時,朱先生再三猶豫下還是答應了。
“我們能明顯感覺到整個貝店是在走下坡路 ,2018 年公司在貝店上的全年銷售額達千萬,但是 2020 年就只做了 300 萬元。 如果這次 618 不參加,我們的欠款也只有 40 萬左右,現在直接飆升到了 150 萬。 “朱先生苦笑,作為本地企業,之前都是無障礙出入貝店,此次 7 月末上門,直接樓上的門都是鎖著的。” 我手下 50 名員工,貝店拖欠我貨款,我員工工資都沒有著落。 貝店應該要意識到,這次拖欠貨款背後牽連的是上千家企業的員工。 ”
在銷量下滑、貨款拖欠的情況下,現在在場維權的商家基本上從 7 月就開始陸續把貝店上的商品下架,並開始退店措施。
8月9日,貝店發出一則《貝店業務調整通知》,稱將於8月10日起進行業務調整,原商城業務將升級為導購業務,接入淘寶拼多多等第三方供應鏈資源。 接下來,貝店將接入更多全網供應鏈。
維權發酵期間,平臺倉促轉型,更換「馬甲」,也難掩拖欠數百商家超億貨款的窘態。 有分析人士認為,集團著力發展新業務,扶不起來的貝店或將成棄子。
裁員近半、法人變更,資金鏈問題早有端倪
2017年7月,貝店作為品牌直採社交電商平臺面世。 正式上線開始,僅花了百天時間,貝店訂單量便破了百萬。 第二年貝店會員使用者突破 5000 萬,年度活躍用戶增長率高達 1837%。 2019 年 5 月更是完成 8.6 億元規模的戰略融資,躋身杭州獨角獸明星創企。
恰逢社交電商風口,貝店迎來了其無比輝煌的歲月。 然而從 2019 年開始,前有巨頭,後有新秀的追逐下,社交電商的故事開始沒有這麼性感。 商戶能夠明確感受下,貝店仍是一個好的銷售管道,但是它的銷售能力卻在下降。
與貝店一同到了瓶頸期的還有其母公司貝貝集團,大額融資的同時總是伴隨著裁員傳聞 。 2015 年和 2017 年,貝貝網分別經歷了兩次裁員。
據媒體報導,到 2020 年 3 月,貝貝集團更是啟動了兩輪裁員,總共裁掉了 500 多人,主要為技術與產品部門。 當時在具體人數上,貝貝方面僅承認裁員 50 人,占集團員工比例 5%。 貝貝集團前員工小吳(化名)則對獵雲網透露,裁員持續好幾天,個人預估有 50% 員工被裁。
“大部分主管應該提前安撫過,大家表面上都比較鎮定。” 小吳認為,當時裁員很可能是因為技術開發任務重要性低,但是薪資高,人力支出較多。 “當年年終獎都沒發,錢給走的人當賠償。”
據鈦媒體報導,去年貝貝集團之所以要裁員,跟疫情、高層變動的關係不大,主要問題在於業績不佳。
小吳坦言,當時公司真實業績作為員工並不知情。 貝貝集團的資金鏈情況在裁員後一直被外界質疑,如今或許能佐證張龍珠回復商家的那句”經營不善”。
事實上,從 2020 年開始,在電訴寶、黑貓投訴等網路糾紛服務平臺上已陸續用戶投訴,反映貝貝集團旗下”貝店”、”貝倉”入駐店鋪均有違背承諾,退店不退保證金的情況。
此外,據電訴寶受理用戶維權案例顯示,「貝店」還涉嫌存在發貨問題、霸王條款、商品品質、網路售假、貨不對板、退款問題等,種種惡評影響之下,「貝店」甚至曾一度被消費者評價」不建議消費」。。
同時,在天眼查上,獵雲網還注意到從 2020 年 10 月開始,貝店就開始進行主要人員變更,歷史法定代表人從顧榮變更為姜瑩瑩,又在今年 6 月由姜瑩瑩變更為張思榮 ,8 月又變更為彭曉惠。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對獵雲網表示,貝貝集團旗下貝倉、希美等平臺還在正常運用,以公司規模來說不會造成貝店商戶提現不了的問題。 近期貝店問題集中爆發以後,貝店卻沒有給出解決方案,資金鏈上也許存在問題。
“很可能是這半年來希美業務還沒做起來,其他業務也表現一般,同時貝店業務又在一刀切,大量資源和精力導入到新業務上。 商家提現不出,貝店也沒有分批處理,就會進一步造成商家的恐慌和擠兌。 ”
據商家透露,此前雲集、同程生活也面臨過貨款維權的情況,但是最後都陸續進行了賠付。 “貝貝集團其他業務正常運營,貝店卻拖欠貨款、數月維權未果的情況對於我們可以說是始料未及。”
資金是否流向希美? 商家喊話貝店:上億貨款去哪了
3 月,張良倫宣稱 「2021 年貝店將 All in 希美,押注自有新品牌 」;8 月,貝店商家維權無路,資金不知所向。 如今,貝貝集團杭州總部樓上希美員工仍在正常工作,樓下貝店商家蹲守大門,場面著實形成反差。
商家拍攝:貝貝集團樓上員工仍在正常辦公
天眼查顯示,貝店運營主體為杭州貝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8 年,是杭州貝貝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 張良倫為執行董事兼CEO, 持股比例達51.2%。 而希美運營主體是杭州貝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9 年,為杭州貝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實控人同樣是張良倫。
在場商家不由質疑:貝店的資金是否流向了希美? 對此,貝店方面沒有回復,只是把資金問題歸結為經營不善。
事實上,就在 2019 年貝倉貝省推出的同年,商家也明顯感受到了在貝店的銷售額下滑,且帳單系統開始變亂。 據此前媒體報導,貝店大部分流量被導給了貝倉,但是貝倉發展也並沒有特別突出。
此次,貝店轉型后仍保留了希美業務的導流入口。 據商家表示,希美的入口從推出之後一直出現在貝店的首個推薦位。 可見時至今日,貝店的流量和資源又一次導向了希美。
最令商家不解的是 ,5-6 月份,貝店的小二仍在和商家積極備戰 618, 有大部分貨款都是在 618 期間積累的。 “明知平臺無法提現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積極催促我們備戰 618?”
主業貝店成為棄子,新業務卻不溫不火。 採用會員模式,通過加盟發展代理商的希美從成立之初更是指存在以收益回報誘導代理商之嫌 。 4月,其宣傳益生菌被指曲解崔玉濤觀點、涉嫌誤導消費。
事實上,希美這類以工廠代工產品,公司負責貼牌的模式走向新品牌的賽道是大勢所趨,不少社交電商都在轉型之中。 然而雖然新業務的出現是為了解決集團疲軟的老業務而推出,貝店老業務走下坡路的同時,商家的積極性也在不斷降低。
隨著社交電商風口逝去,近幾年淘集集、呆蘿蔔、同程生活等相繼遭遇資金鏈斷裂,被眾人圍追討債,也暴露出依靠融資驅動的中小電商潛藏的商業風險。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數字經濟法律事務部執行主任孟博律師對獵雲網表示,電商平臺無正當理由拖欠商家貨款的行為,構成違約。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報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錢債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支付。
朱先生表示,目前大部分商家都已經起訴貝店。 他相信,貝店背後還有貝貝集團,母公司應該要正面解決這個問題。 “商家心涼了,即使貝店破產,貝貝集團也無法獨活。 無論是希美、貝倉還是貝省,貝貝的業務都需要商家去支援合作。 我會貸款自救,讓我的公司能夠正常運轉,但也不會放棄起訴貝店。 ”
時至今日,從花生日記、蜜芽、環球好貨到現在的貝店,社交電商一個個倒下,風口過後行業洗牌或已正式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