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AI食堂,所有菜都出自機器人”大廚”之手
“這些菜全部都是機器人做出來的嗎?” 68歲的郭奶奶一邊吃一邊攔下路過的服務員好奇地問。 第一次來這家食堂吃午飯,看著面前的西紅柿炒蛋和紅燒肉,她始終不敢相信這是那個”大胳膊”做出來的。 郭奶奶所在的食堂是虹橋路1004號的AI社區食堂,也是上海首家AI社區食堂,由虹橋街道和上海熙香藝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食堂內有自助中餐區、無人面擋區、自助結算區、網訂櫃取區、數據中臺區、智慧小吃機六大區域。
圖源:IT時報
文/江麗雯
來源:IT時報
作為AI食堂,沒有高科技的”刷子”怎麼行。 在AI食堂,所有菜品和麵類都出自智慧烹飪系統和無人機械臂。
01 機器人大廚以一抵百
走進AI食堂,《IT時報》記者就被兩邊的無人機械臂吸引住了。
熙香工作人員介紹,無人機械臂會將中央工廠出品的淨菜放入對應的智慧烹飪系統中進行煎炸烤蒸煮、收汁回溫等步驟,一般蔬菜烹飪3~5分鐘、葷菜烹飪5~8分鐘、焖燉類葷菜烹飪需要20~30分鐘,可同時完成100份菜品烹飪。
大葷8元一份,小葷5元一份,素菜3.5元一份,價格親民。
圖源:IT時報
如果想換個口味吃一碗麵條,機器人大廚也可以滿足你。 在無人面擋區,”大廚”正忙碌著。 記者將空碗放到取麵位,無人機械臂就能夠感知到”訂單來了”,它會到壓麵機口用湯篓取出生麵條,放入煮麵鍋里。 出鍋后機械臂還會將湯簍抖幾下瀝水,嫻熟得像一個專業廚師。
隨後,機械臂會將麵條精準地投注到空碗中,麵碗自動運至麵湯龍頭前加湯,再傳送到取麵位,一碗麵條就出鍋了。 旁邊配有雪菜、大排、辣醬等十多種自助澆頭,用餐者自行選擇。
一碗麵從下單到完成,無人機械臂只花了一分半鍾,比起平時在麵館等面的時間縮短了至少5分鐘。 看著機器人大廚的”神操作”,好幾位用餐者都紛紛來到面擋區,點上一碗麵。
除了中餐和麵類,AI食堂還在臨街的位置設置了24小時智慧小吃機,這也是2021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明星展品,集儲藏、接單、生產、打包、節能等功能於一體,手機掃碼,無觸下單,很適合疫情防控時期使用。 在功能表上,有雪菜肉絲麵、三鮮面等種類,滿足不同人群口味。
圖源:IT時報
02 攝像頭識別菜價
目前,這家AI食堂的自助中餐區和無人面擋區都是採用了自助結算的方式,就餐者只需要將餐盤放置在結算區,系統就可以識別每道菜品價格,並算出總價。
與帶晶元的盤子不同,這家食堂使用的碟子是可降解的一次性餐碟,系統是如何識別的呢?
在結算區,《IT時報》記者發現,結算系統採用的是智慧視覺結算,用餐者只需將餐盤放在AI識別智能結算臺上,攝像頭自動抓取菜品圖片,和系統中的圖片樣品進行比對,識別菜品價格。 為了更快速地結算,工作人員會提前將一碟菜樣放在餐盤的不同位置,一種菜品大概會更換九次位置進行圖片採集,增加識別的準確度。
正在錄入菜品圖片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晶元會增加盤子的重量,輕便一些的可降解盤子更適合老人使用。 用完之後可以直接回收降解,也保證了用餐的衛生安全。 ”
圖源:IT時報
系統算出價格后,用餐者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寶、銀行卡、數字人民幣等方式支付。 不太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也可以直接刷敬老卡。 對於老年人可能忘記帶卡或者卡易丟失等現象,食堂還會説明老年人進行人臉識別,綁定個人資訊,下次結帳直接刷臉就可以了。
就人臉的隱私安全問題,熙香CEO李明告訴《IT時報》記者:”我們的平臺不儲存使用者資訊,由銀聯作為終端支持,我們把使用者資訊傳輸到銀聯,形成有效交易。 我們也不會強迫老人錄入資訊,老人也可以使用現金。 ”
“這裡結算方便,可以刷敬老卡,也可以付現金。 但是結算之後沒有小票,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錢。 “郭奶奶說。
快捷的結算方式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希望自己花的每一筆錢可以通過紙質的形式查閱,在智慧化的快車道上還是要考慮到老人的生活習慣。
03 老年人社交新場景
“老年人去菜市場不方便,做菜也做不動。” 89歲的蔣奶奶告訴記者,「以前家裡請鐘點工,自從有了這個食堂,我們就來這裏吃飯。 “和蔣奶奶一起來的還有她的老伴93歲的張爺爺,旁邊放著一張輪椅。 老兩口行動不便,開在家門口的食堂對於他們來說很友善。 “中午多打一點菜晚上吃,一天的伙食就解決了。” 張爺爺說。
《IT時報》記者瞭解到,虹橋街道會在高峰期安排志願者到食堂引導。 老人到了自助中餐區說出自己需要的菜品,志願者就可以幫老人打好。 “因為剛剛開業,所以志願者可以説明老人熟悉用餐流程。 之後,我們會改成機器人分餐和打包,真正實現智慧化無接觸用餐。 “配菜區工作人員介紹。
圖源:IT時報
李明告訴記者:「這裡的設置更偏向老年人群,在菜品上少油少鹽、鬆軟清淡;環境安排上,會優先考慮老年人的習慣,所有座椅都是採用沙發的形式,地面鋪設防滑磚等。 有老人反映空間比較小,用餐高峰時比較擁擠、電子屏幕顯示不夠明顯等問題,我們也會把這些建議考慮進去。 我們希望把AI食堂打造成老年群體新的社交場景,來這裡的老人能夠找到歸屬感,體驗智慧化生活帶來的便利和美好。 ”
每天不到11點,就會有很多老人陸續來到食堂,他們坐在就餐區的沙發上,閒聊著等待餐廳的營業。 AI社區食堂不僅為他們提供智慧化的社區生活體驗,也帶來了新的社交場景,讓老人在吃飯之餘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對此,虹橋街道服務辦表示,社區AI食堂位於居民區、白領園區的”雙區域”交匯地,增加餐飲業態可以整合資源,讓周邊的”白領+白髮”群體有多種用餐的選擇。 機械臂烹飪的菜品能更精準地控制油鹽攝入和營養配比,為老人提供更營養的飯菜品類。
據《IT時報》記者瞭解,AI食堂接下來還會利用數據中台區進行用餐數據收集,用戶可以通過錄入個人資訊,比如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數據中心會根據提供的身體資訊和用餐習慣自動推薦和搭配營養功能表。 而刷敬老卡的老人也可以通過錄入人臉資訊,在門口大屏上查看個人數據。 除此之外,食堂還會和營養師合作,推出像糖尿病、高血壓等人群適合吃的菜品和數據中台菜單,幫助他們優化自身飲食的健康習慣,更好地關注老年生活。
對於社區AI食堂的發展與推廣,虹橋街道服務辦表示,下一階段,社區AI食堂會積極發揮輻射作用,未來將在鄰近的6個居民區開展送餐服務,方便老人就近用餐,推進虹橋街道老年助餐服務集中配送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