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180億未賣一車卻先被「賣身」 恆大汽車還有未來嗎?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恆大汽車實現了許家印在2018年時定下的戰略規劃:「開闢一條不同於世界上任何造車企業的新的造車路。 “8月10日晚間,中國恆大(03333.HK)發佈公告稱,目前正在與幾家潛在的獨立第三方投資者進行接觸,探討有關出售旗下部分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出售恆大新能源汽車(00708.hk)及恆大物業集團(06666.hk)的部分權益。
就在前一天,恆大汽車發佈了半年盈利預警,預計2021年上半年凈虧損額48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近96%。 儘管虧損的原因主要由於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需要進行固定資產、設備、技術研發等開支的投入,但是自2018年~2020年,恆大汽車每年都在虧損,三年虧損總計近136億元。
不僅如此,自2021年開始,恆大汽車的股價也一路高開低走,短短半年,便從最高點的72.45港元/股一路跌到近10港元/股,市值也從5000億港元下跌到近1200億港元,市值縮水數千億。 截至8月11日發稿,受恆大系整體利好影響,恆大汽車報價13.82港元,市值達到1350億,有所增長。
不管是許家印,還是深陷債務危機的恆大集團,想在恆大汽車上投入更多資金恐怕有些力不從心。 2021年6月底,恆大集團有息負債額度總計達到近6000億元,與2020年最高點相比,已經下降近3000億元,但債務壓力仍不容小覷。
更何況就造車行業而言,前期的投入堪比無底洞,負債壓力下,或許恆大集團的”棄車保帥”是最為明智的出路。
被恆大拿來換錢「回血」?
今年4月,恆大在上海車展期間,將其早前發佈的9款車型進行了統一亮相,並公開表示,預計在2021年第四季度實現試生產,2022年開始進行大規模交付,2025年產銷實現100萬輛。 另外,具有長壽命、高安全等性能的動力電池產品,也將於2021年下半年量產。
按照此前恆大汽車首席財務官潘大榮的預測,恆大集團還將在2021年對恆大汽車投入90億元進行造車,而隨著汽車銷量的增長,集團將不再對其進行投入,也可正常運營。
反觀造車新勢力們,今年以來蔚來、理想、小鵬紛紛加大了研發投入,且均表示未來每年都會在研發投入上有所增加;小米也斥鉅資進入造車領域,雷軍更是做出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的計劃;而當各大企業都在不遺餘力的加大投入的時候,恆大汽車卻在投入上”戛然而止”。
有分析師表示,在很大程度上,恆大汽車缺乏知識產權的沉澱,很多技術、資質等汽車產業鏈的佈局都是通過大手筆買來的,很難形成自己的核心壁壘。 “恒大用房地產的模式造車,很難與汽車行業相融,再加上造車理念、行為方式的區別,要想在汽車行業獲得一席之位並不容易。” 上述分析師稱。
但許家印並不這麼想。 早在2018年,他就曾提出恆大汽車「換道超車」的戰略部署:要把能買的核心技術、能買的企業都買來,如底盤、電池等;不能買、買不過來的,要推進全方面合作;與工程技術領域建立朋友圈;與全球五大汽車工程技術龍頭達成合作等等。
而在商業規劃上,則計劃同步研發15款車型,在全球建立10大整車生產基地,2~3年內,生產規模達到100萬輛;10~15年內,超過500萬輛。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恆大汽車最終只有”被換道”的命運。
廣州恆大汽車生產基地。
誰來接盤恆大汽車?
8月9日,在恆大發佈公告前一天,一份疑似恆大合作企業名單流出,包含珠江投資、廣州城投、越秀金控、華潤、萬科等央企正與恆大開展談判。 恆大方面對此向鳳凰科技表示:暫不清楚具體細節,如果能與上述企業合作會非常開心,最終協定以公司公告為準。
恆大汽車被出售,或許有助於安撫恆大集團債權人的心態,並且可以釋放其未來流動性有所改善的信號。 但對恆大汽車而言,卻不是筆划算的買賣。
2018年,當許家印沒能促成恆大與賈躍亭FF的合作后,恆大汽車就成了許家印進入汽車領域的最後一張底牌。 至此往後,恆大汽車開始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行收購。
同年6月,恆大汽車以67.46億港元收購香港時穎公司100%股份,間接獲得Smart King公司(全資持有FF香港與FF美國)45%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三個月後又斥資近150億元,收購汽車轉銷商廣匯集團40%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並打通後續經銷商體系。
不僅如此,恆大汽車還在2019年,相繼收購了瑞典電動汽車公司NEVS、荷蘭商用車輪毂電機驅動技術公司e-Traction等汽車產業鏈公司,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
在建廠方面,恆大汽車更是捨得投資。 2019年分別投資1600億元、1200億元在廣州南沙區及瀋陽建設以新能源汽車為主的基地專案;2020年投資100億,在上海建立恆大動力電機生產基地,年規劃產能20萬套電機,擬於2022年建成投產。
但出手闊綽的恆大汽車,其實更像一個”空殼”,既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也沒有車企的嚴謹。 “哪有一家車企會同時發佈9款車型? 這已經違反了行業邏輯。 “汽車領域分析師表示,成本很難在短期內消化下去。
以造車新勢力中的理想汽車為例,在2019年大規模量產後,僅有一款在售車型,2021年發佈的理想ONE改款車型,也不過是在現款的基礎上,對其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增程電動系統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升級。
可見多款車型同時發售,對任何一家造車企業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是在沒有量產的情況下,同時發佈9款車型,無形中增加了多重壓力。 而對智慧汽車行業來說,整個行業都處於加速發展的狀態,今天的新款或許就會變成明天的舊款,停止產品的演進及更新便會成為”落後者”。
而在成為「落後者」之前,恆大汽車必須要先把自己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