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中國氣象局8月例行發佈會上,《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佈。 結果顯示,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進一步加劇。
◎ 科技日報記者付麗麗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具體來講,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準(1850年—1900年平均值)高出1.2°C,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3個最暖年份之一。 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比常年值(本報告使用1981年—201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1.06°C,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年份。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升溫速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準。”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副主編巢清塵介紹,1951年—2020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為0.26°C/10年。 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中國的最暖時期,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餘9個均出現在21世紀。
同時,中國平均年降水量也呈增加趨勢,降水變化區域間差異明顯。 1961年—2020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1961年—2020年,江南東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趨勢尤為顯著。
高溫、強降水等極端事件增多增強,中國氣候風險水準趨於上升。 1961年—2020年,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低溫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登陸中國颱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 1991年—2020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平均值(6.8)較1961年—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從水圈看,《藍皮書》顯示,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 海洋變暖在20世紀90年代後顯著加速。 1990年—2020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年—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 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從1901年—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年—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 青海湖水位持續回升,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6年回升,2020年已達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
冰凍圈方面,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於消融退縮狀態,1985年以來消融加速。 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阿爾泰山區木斯島冰川和長江源區小冬克瑪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 2020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分別退縮了7.8米和6.7米。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巢清塵說,1981年—2020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顯著的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19.4釐米;2004年—2020年,活動層底部溫度呈顯著的上升趨勢,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21世紀初以來,中國西北積雪區和東北及中北部積雪區平均積雪覆蓋率均呈弱的下降趨勢;青藏高原積雪區平均積雪覆蓋率略有增加,年際振蕩明顯。 2020年,西北積雪區平均積雪覆蓋率為近5年最低。
北極海冰範圍呈減少趨勢。 1979年—2020年,北極海冰範圍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2020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同期第二低值。 1979年—2015年,南極海冰範圍波動上升;但2016年以來南海冰範圍總體以偏小為主。
此外,全球主要溫室氣體平均濃度均創新高,中國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 2020年,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仍在持續上升。
當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與全球氣候變化有何關聯? 對此,巢清塵表示,從當前研究看,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氣候系統的不穩定,平均氣溫升高使極端高溫等事件發生概率明顯增加。 理論上講,氣溫每升高1°C,大氣的持水能力會增加7%,會導致強降水事件增多。
巢清塵強調,高溫熱浪、強降水事件、海平面上升、冰川縮減等都與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 因此,她呼籲,要想進一步減少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需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