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添博士論文研究自己什麼能跑這麼快:奧運學術兩兼顧 還是暨大副教授
“我為什麼能跑這麼快?” 這可不是調侃,而是「亞洲飛人」蘇炳添的正經博士論文! 在題為《新時代中國男子 100m 短跑:回顧與展望》的論文中,蘇炳添詳細地分析了中國男子百米跑躋身世界一流的原因,並以自己為例,介紹了科學化訓練的方法。
沒錯,在東京奧運會男子 100m 半決賽中,以 9.83 秒打破全亞洲紀錄的蘇炳添運動員,其實還有另外「兩重」身份:
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北京體育大學 2019 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在備戰東京奧運會的同時,蘇炳添寫下了這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自己這些年的”備賽經驗”。
“我是如何越跑越好的”
整體論文是一篇綜述,簡要概括了我國男子 100m 短跑的發展歷程、進步原因、展望和啟示。
其中,10.16 秒(2011年)、9.99 秒(2015 年)和 9.91 秒(2018 年)的最好成績都是蘇炳添跑出來的。
可以看出,蘇炳添的短跑成績一直在不斷進步,甚至原本計劃在 2017 年退役的他,後來又出現了”爆發”時期,甚至在這次奧運上跑出 9.83 秒的好成績。
蘇炳添認為,這離不開科學化訓練的方法。
他的現任教練蘭迪・亨廷頓(Randy Huntington),就是著名的”科研型教練”,他們會對冠軍模型進行分析,並以此為據,對運動員的體能、技術和恢復等環節進行指導。
2017 年開始合作后,蘭迪教練先對蘇炳添進行了系統性評測,再進行科學化訓練。
整體訓練過程、所用的儀器設備是這樣的:
在評測時,蘇炳添存在踝關節等部位力量不足、發力速度偏慢、起跑姿勢不合理、扒地技術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節奏不佳等問題,還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間。
在訓練時,教練安排的整體運動量並非”越大越好”,而是會以運動員主觀感受 + Omegawave 機器評測結果做參考,合理調整訓練內容,以取得最好的鍛煉收益。
事實證明,這樣的科學化訓練確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在訓練前後,蘇炳添的身體素質、技術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當然,在蘇炳添看來,這也只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此外良性團隊競爭、用接力專案促進單項訓練、參考國外技術和多參加國際比賽、完善訓練保障團隊和提升運動員素養也都必須考慮。
那麼,對於未來的 100m 短跑,蘇炳添有什麼建議呢?
除了堅持成功經驗、保障退役工作以外,從人才角度出發,他認為還應該注重青少年的選拔、”大齡”運動員的機會提供。
蘇炳添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瞭「大齡」運動員的價值之處:
我國部分「大齡」運動員存在過早退役的問題。 大批運動員選擇在 26 歲就退役,但筆者在 29 歲依然跑出 9.91 秒的歷史成績。
綜上來看,蘇炳添認為,科技同樣能助力中國體育的發展,而創新源泉則來自於當今高校:
國內「雙一流」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是競技體育科技助力的新引擎。
要進一步突出高校在基礎研究和多學科融合方面的優勢,設計出具自主產權的高科技訓練競賽硬體、軟體,為服務中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援。
論文背後,是蘇炳添從 2004 年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賽以來,所積累下的層層經驗。
背後並非一帆風順
出生於廣東中山的蘇炳添,最初身材並不突出,但田徑天賦卻在小學就展現出來。
2004 年參加市正規賽后,蘇炳添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選中,開始進行正規訓練。
2006年進入省隊時,蘇炳添才 16 歲,曾經因”艱苦的訓練和住宿條件”打過退堂鼓,但被教練親自找了回來。
此後,10 秒 45、10 秒 41、10 秒 16…… 2012 年的倫敦奧運會上,蘇炳添成為國內首個晉級半決賽的短跑選手。
但在2014年仁川亞運會上以10秒10拿到銀牌後,蘇炳添曾經一度陷入”瓶頸”,甚至考慮過退役。
那會兒,他也確實有過退役的契機,暨南大學希望他能來擔任教師職務。
但蘇炳添堅持了下來,於 2015 年在鑽石聯賽尤金站上跑出 9 秒 99 的成績,此前國內甚至無人突破”10 秒大關”。
2017年,蘇炳添再次考慮退役的事情,並計劃在天津全運會上拿到冠軍後退役,卻在這場運動會上輸給了師弟謝震業。
那之後,蘇炳添一度處於半退役狀態,但在與蘭迪・亨廷頓教練進行合作后,再次突破了身體上的極限。
甚至在教練的建議下,換腳起跑,這對於短跑運動員來說,是技術上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2018 年,蘇炳添跑出 9 秒 91 的成績,追平此前的亞洲第一紀錄保持者奧古諾德,並列成為「亞洲第一飛人」,並於同年 8 月獲得亞運會金牌。
今年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再次以 9 秒 83 的半決賽成績,超越了奧古諾德,真正成為亞洲第一的紀錄保持者。
“實戰型科研人才”
據維琪百科最新數據,蘇炳添的 9.827 秒成績,目前排在世界第 13 位。
而這些紀錄的保持者,除了 Justin Gatlin 在打破紀錄時是 33 歲以外,其他人均為 30 歲以下。
蘇炳添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衝破了原本被其他各大洲”佔領”的短跑田徑項目紀錄。
果然,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 這次,就連央視新聞也點讚,話題直接衝上熱搜:
有網友驚歎,原來蘇炳添是實戰型科研人才,技術型跑步選手。
也有網友調侃,為了寫論文,親自去跑數據:
不得不說,體育挑戰果然沒有極限。
論文位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