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人臉識別市場的變革
“前年,小區物業就已經讓大家去排隊錄人臉資訊,刷臉進社區門和樓門了,物業說是科技化管理,想進門就這一個方式。” 嚴雨告訴鞭牛士,當時覺得這種刷臉方式特別高大上,”直到最近新搬進社區的住戶開始集體反抗,我們才反應過來竟然這是侵權行為。 ”
不僅是小區進門「刷臉」,作為AI技術重要應用之一,人臉識別在給大眾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肆無忌憚侵犯用戶的隱私。
近日,「最高法發佈司法解釋保護人臉安全」的消息登上熱搜,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佈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資訊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於公共場所人臉識別、物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臉識別、未成年人臉資訊等,給出了明確的規範。
“刷臉時代”
在現實生活中,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消費時刷臉支付,上班時刷臉打卡,旅遊時刷臉辦理酒店入住,”大到智慧城市建設,小到手機用戶端的登錄解鎖,都能見到人臉識別的應用”。
除了便利性,人臉識別還有其他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國家衛健委提出,簽發出生醫學證明時,可應用一體化平臺實人認證(人臉識別)功能,”刷臉”比對新生兒父母身份證件,防範拐賣兒童和非法領養兒童的不法分子冒領出生醫學證明。
在遊戲領域,人臉識別用在了防沉迷系統中。
7月5日,騰訊遊戲宣布上線「零點巡航」功能,針對夜間遊戲超過一定時長、實名為成年人的帳號進行人臉重點篩查。 凡是拒絕或未通過人臉驗證的,將被當成未成年人,納入騰訊遊戲健康系統的防沉迷監管並踢下線。
根據騰訊遊戲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6月,平均每天有580萬個帳號在登錄環節、2.8萬個帳號在支付環節觸發了人臉識別驗證,其中因拒絕或未通過驗證,登錄環節有91.4%的帳號被納入防沉迷監管,支付環節有87%的帳號被攔截了充值行為。
今日,經濟參考報發文稱遊戲危害堪比”精神鴉片”,過度使用網络遊戲對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負面影響。 雖然原文已經被刪除,但騰訊宣佈將原來的「零點巡航」升級為「全天巡查」,進一步控制未成年人遊戲總時長。
而小區物業刷臉盛行,也是因為疫情期間,無接觸式的人臉識別應用避免了疫情傳播的接觸風險。 機場、車站、地鐵站等安檢環節,人臉識別+紅外測溫一體機等發揮著全程均可無接觸並且高效通行的作用,有效避免疫情期間公共場所高接觸風險。
據智慧芽報告顯示,從專利技術創新分佈來看,中國人臉識別已經應用在安防、金融、手機娛樂、醫療衛生、電商消費、出行等多個領域。
飛速發展
雖然人臉識別技術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但真正落地到商業應用,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
2014年FaceBook發表了一篇名為《Deep Face系統:達到肉眼級別的人臉識別系統》的文章,標誌著人臉識別技術從理論走向了應用階段。 2015年,人臉識別技術迎來了國家的大力支援。
這一年,我國相繼出臺了《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人民幣帳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安全防範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資訊安全技術網路人臉識別認證系統安全技術要求》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很多助推產業發展的政策,AI領域的研發和推廣也加入了國家戰略規劃,其中人臉識別作為AI的一個子類也逐漸在各領域得以運用。
除了政策支援,AI領域出現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AI四小龍”,以及格林深瞳、第四範式、雲圖睿視等企業。
2017年,我國人臉識別技術市場規模超過21億元。 同一年,iPhoneX發佈了酷炫的人臉識別解鎖,開啟了手機3D人臉識別元年。
2018年,我人臉識別技術的專利申請量增長至3487項,而公開量增長近一倍,達到5200項。
這是國內人臉識別行業快速發展的階段。 數據統計,2010-2018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0.7%。 2012-2019年,人臉識別行業共發生80起投融資事件,總金額達337億元,其中2017-2018年行業投融資熱情最為高漲。
來源:前瞻研究院
時至今日,深耕人臉識別領域的,除了”AI四小龍”等初創公司,還有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 據前瞻研究院預計,到2021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快突破50億元,未來五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保持23%的平均復合增長速度,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人臉識別的風險
飛速發展的技術也給「刷臉」時代埋下了隱患,人臉識別「濫用」和”無感”,正在入侵大眾的隱私與安全。
據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去年發佈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顯示,在2萬多名受訪者中,94.07%的受訪者用過人臉識別技術,64.39%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的趨勢,30.86%受訪者已經因為人臉資訊洩露、濫用等遭受損失或者隱私被侵犯。
此前,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科勒衛浴、寶馬汽車、女裝品牌MaxMara的線下門店安裝了人臉識別設備,該設備的軟硬體能夠在消費者「無感」情況下自動抓取、識別、存儲人臉資訊形成”人臉ID”。
即便在你帶著口罩的情況下,人臉識別的準確率也能高達到90%。 “人臉ID”配合上消費者的支付記錄、購買商品類別、行蹤軌跡等數據,商家便可以建立”支付模型”,對消費者精準行銷。
近日,#人脸识别一定要穿上衣服#词条火上热搜。 教育博主「法小島」在微博稱,使用App人臉識別功能時,一定要穿衣服,因為攝像頭不僅僅只採集被識別者人臉的那一部分,後台會有審核人員看到”包括但不限於趴在被子裡人臉識別、洗澡的時候人臉識別、和另一半抱在一起的時候人臉識別”。
法小島的爆料也得到一部分網友的確認,有網友留言稱:”我是風控體系的,能看到這些上傳的人臉照,真的好多裸露的。 ”
而備受矚目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也在今年4月迎來了終審判決。 2019年4月,原告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 後因年卡入園識別系統更換事宜,野生動物世界要求郭兵啟動人臉識別系統,否則將無法正常入園。 但是,郭兵認為人臉信息屬於高度敏感個人隱私,不同意接受人臉識別,要求園方退卡。
法院最終判定,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資訊和指紋識別資訊,並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履行完畢。
甚至騰訊遊戲「零點巡航」也被吐槽過於嚴苛。 新浪微博CEO王高飛在微博稱孩子打遊戲10分鐘就被踢出來了,”天天讓我找騰訊投訴,不得安寧”。 在騰訊回復”時長並不止手機統計的40分鐘”后,王高飛稱遊戲統計時間標準有BUG,並且這個功能讓”習慣自己管娃的有些不習慣”。
2020年6月,南方都市報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佈《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 64.39%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的趨勢。
“人臉資訊屬於敏感個人資訊中的生物識別資訊,是生物識別資訊中社交屬性最強、最易採集的個人資訊,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洩露將對個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甚至還可能威脅公共安全”。
在這個背景下,最高法發佈了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新的《規定》。
新《規定》明確,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辨識或者分析,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
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援。
對於未成年人的人臉資訊,《規定》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將”受害人是否未成年人”作為責任認定特殊考量因素,對於違法處理未成年人人臉資訊的,在責任承擔時依法予以從重從嚴,確保未成年人人臉資訊依法得到特別保護。
隨著”最高法發佈司法解釋保護人臉安全”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表示支援,”終於有了法律依據”。
有關專家表示,此次最高法發佈的《規定》有效的針對人臉識別行業亂象整改給出了方案,”希望在通過規範政治管理後,我們的生活可以真正享受到AI技術帶來的便利,不再去擔心科技進步產生的威脅”。
來源/鞭牛士(ID:bianews8)
作者/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