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居民樓人臉識別系統:多淪為擺設 居民直言”怕洩露,不安全”
近兩年,大多數居民社區”趕時髦”裝上的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如今這些設備正面臨著淪為擺設或被拋棄的命運。 幾天前,最高法明確規定:物業不得強制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社區的唯一驗證方式。 針對此前居民反饋「因未錄入人臉資訊而不得進入社區單元門」等問題,此次立法為居民社區場景的人臉識別信息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文 | 新浪科技 周文猛
編輯 | 韓大鵬
近日,新浪科技走訪了朝陽、海澱等多個已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社區發現,事實上早在立法出來之前,絕大多數社區的人臉識別系統,便已接近閑置或者候補使用的狀態,真實推廣落地的速度,遠沒有想像中迅速。
對於閑置和候補的原因,小區物業人員普遍認為,在社區引入人臉識別設備,能夠更精準的識別出入社區人員,讓社區管理變便捷高效,設備閑置有些可惜。 但居民們則普遍認為,社區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固然帶來了便利,但如果發生信息洩露可能造成嚴重損害,因此配合使用並不積極。
多地走訪:系統看似普及,但使用率低
2017年,伴隨著昌平區頂秀青溪家園、朝陽區康宏瑞普社區和順義區石園北區社區成為北京市首批3個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程,北京市智慧社區的建設開始起步,隨後幾年間,智慧平安社區建設及老舊社區改造等紛紛上演,各類型機構紛紛在這個領域挖掘商機。
不過,對於這些已經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的社區而言,目前其擺設的價值,似乎遠高於實用。
在北京南湖中園社區,從去年5月開始引入人臉識別門禁設備。 不過,曾有業主爆料因錄入失敗而被拒之門外。
新浪科技走訪發現,目前該社區僅有部分社區單元樓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設備,但更多用戶選擇用其他開門方式,例如密碼、二維碼等。
該社區居民直言道,「剛開始安裝的時候,有人反映刷臉進出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於是不願意配合,後來社區也做了調整,大家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驗證開門」。。
南湖中園社區居委會告訴新浪科技,「單元樓刷臉已不是唯一進入方式,刷卡也可以進入,而且已經幫大多數居民辦了門禁卡了」。。
不過,小區大門的人臉識別系統則幾乎處於閑置狀態,該系統介面一直處於黑屏閑置狀態。
但在新浪科技同樣走訪的西北旺鎮青棠灣、海澱西六裡屯以及頤和山莊亮甲店等小區內,目前這些區域單元樓安裝的門禁設備也都幾乎處於閑置狀態。 “白天所有社區單元門均不上鎖,晚上被用到的概率也極低。”
(亮甲店社區)
(西六裡屯社區)
百姓心聲:認可便利性、但不放心安全
“目前,我們公司的寫字樓進出口已經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了,現在我上下班都是刷臉打卡,但是社區的人臉資訊我一直沒錄入,覺得不太放心。” 亮甲店社區居民周昊對新浪科技表示。
在他看來,在寫字樓、商超等場景接觸了大量攝像頭后,自己的人臉資訊可能早已成為了其他人臉識別技術平臺中的大數據資訊,但在涉及更多個人隱私的社區及家庭住址場景,他非常不願意在這一個環節失去自主權。 “畢竟,房子是我花錢買的,攝像頭裝到家門口合不合理我說了算。”
當然,一部分業主反對在社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同時,他們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所帶來的便利性,也表示認可。
據2020年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在參與調研的2萬名調研物件中,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存在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但即便如此,在便捷性感受方面,報告顯示仍有9類場景平均分超過80分。
顯然,受訪者對人臉識別的便捷性,普遍持認可態度,只不過在接受度層面,依然需要時間的沉澱。
專家解讀:人臉信息被泄露風險極高
此前,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在看到一些社區改裝門禁系統、要求業主掃碼上傳人臉等資訊時,曾與相關街道、居委會及物業人員等人員交流”人臉資訊保存在哪兒”,但得到的答覆卻是,”可能放在物業的局域網,又或者和有關部門的系統聯網。 ”
這種模棱兩可的回復,讓勞東燕社區人臉識別技術的引入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人臉識別技術本身存在不穩定性,數據保護也需要不斷地升級,這可能會導致小區物業會缺乏動力和成本去進行專門的數據維護和管理。” 勞東燕表示。
同樣,某社區居委會在被問及「人臉資訊存在哪兒」時,對方的答案同樣缺乏指向性,對於數據安全保障的策略給不出太多確切說法。
“事實上,現在人臉識別已經是平民化技術了,演算法都是公開的,各個公司調一些細節的參數,便可得出自己的模型。” 在人工智慧行業解決方案專家何靜看來,如今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成為了基礎層技術,越來越多強IT能力的企業均可以開發出自己的人臉識別系統,但由於這些企業資訊安全保護的能力與意識均參差不齊,人臉資訊被洩露或非法交易的風險極高。
“人臉信息屬於高度敏感的個人資訊,唯一辨識度極高,安全風險高、隱患大,一旦洩露很難補救。 人們需要加強對自我人臉信息的保護”
7月28日,最高法明確規定物業不得強制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社區的唯一驗證方式之後,瞬間引發外界討論。 在小部分討論者認為將人臉識別引入社區有助於提高社區管理效率的對立面,大多數人員則提及了個人隱私保護的問題。 顯然,在社區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層面,人們讓渡安全進而獲取便利性的意願度並不那麼高。
或許對於越來越多的社區而言,在引入人臉識別系統之後,用「刷臉」代替「刷卡」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依然需要時間的驗證。 畢竟,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及其產品落地運用,從一開始便飽受外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