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海思OLED驅動IC將明年上半年量產產能或20-30萬顆/月
近年來,隨著國內面板廠商的持續發力,我國OLED面板在技術和商業化上均取得了明顯進步,市場份額也實現逐年提升,而對於國產廠商而言,目前正在要做的是,打破對OLED驅動IC過度依賴進口的情況。 最新消息顯示,華為海思自研的首款OLED驅動晶元已進入試產階段,有消息人士透露,華為海思OLED驅動IC將於明年上半年量產,產能約20-30萬顆/月。
據集微網報導稱,華為海思自研的首款OLED驅動晶片已於2020年完成流片,目前進入到了試產階段,很快可以正式向供應商交付,華為自家旗下的產品也有望採用。
對此,業內人士求證得知,「華為海思OLED驅動晶元將在中國大陸某家代工廠40nm產線投產,預計明年上半年量產,產能約20-30萬顆/月”。 這也側面證實了試產這一說法。
對於OLED 驅動IC投產是否會受美國方面的限制,上述人士稱”目前沒有限制”,而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聽說已經得到美國的允許”。
“華為產能較小主要晶圓代工廠 40nm產能釋放太少。” 上述人士補充道,目前只有三星、台積電、聯電幾家公司代工,且OLED驅動晶元主要採用40nm/28nm工藝,在晶圓產能緊缺的背景下,OLED驅動IC產能也受到限制。
“除了產能緊張之外,還主要是華為這個客戶不確定性太強。”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華為不僅面臨產能問題,還面臨著市場競爭的問題。 即使能夠成功量產,其競爭力還是比較弱的。 ”
不過,其也認為,華為切入OLED驅動IC領域,則有望打破國際廠商的壟斷,加速驅動晶元國產化,有利於保障供應鏈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華為、中穎電子、集創北方等廠商走自研這條路外,我國其他企業也正在通過收購的方式,力爭打破我國在OLED驅動IC領域的劣勢。
OLED驅動IC作為OLED屏的「中樞神經」,其對電流的控制能力顯著影響成像品質,其所能支援的圖元解析度、介面類型和其他性能指標也決定了OLED顯示幕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