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現實模型展示了行星如何在雙星系統中形成
天文學家們開發了他們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現實的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的模型。 參與該專案的研究人員來自劍橋大學和馬克斯· 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 這項研究調查了一種雙星系統,其中較小的伴星大約每100年繞著較大的母星運行一圈。
離太陽最近的恆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半人馬座Alpha星,就是這種類型的恆星系統的一個例子。 如果我們的太陽系是一個像半人馬座Alpha星那樣的雙星系統,它就會在第二個太陽到天王星距離所在的位置運行。 要想在這種類型的雙星系統中形成行星,作為圍繞年輕恆星運行的行星構件的行星小體開始時的直徑至少要達到10公里。
研究人員還發現,行星形成的恆星周圍的塵埃、冰和氣體盤都需要是相對圓形的。 這項研究將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的研究帶到了一個新的現實水準,並解釋了系統中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形成始於原行星盤,它主要由圍繞年輕恆星運行的氫、氦以及微小的冰和塵埃顆粒組成。
目前關於行星如何形成的主要理論被稱為核心吸積。 根據這一理論,塵埃粒子相互粘連,最終形成越來越大的固體體。 如果這個過程提前停止,其結果可能是一個類似地球的岩石行星。 然而,如果行星長得比地球大,它的引力足以從圓盤中捕獲大量的氣體,從而形成一個像木星一樣的氣體巨行星。 然而,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則更為複雜。
新的研究項目開發出了一個詳細的雙星系統中行星生長的數學模型,並考慮到了通常被忽視的過程。 這些經常被忽視的過程包括氣體對圓盤的引力作用和圓盤內行星小體的運動。 該模型發現,假設行星小體開始時至少有10公里大小,並且原行星盤是圓形的,那麼行星可以在雙星系統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