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無人機災區送信號 航空救援還缺什麼
由於河南鄭州遭遇罕見特大暴雨,鄭州鞏義市米河鎮的市電、道路、通信”三斷”,重災區資訊向外界傳遞受阻。 7月21日下午,應急管理部緊急調派了一架翼龍無人機從貴州安順起飛,穿越貴州省、重慶市、湖北省、河南省,飛行近1200公里,4個小時后抵達任務區,以米河鎮、鞏義為重點偵察地區,開展了超過28000平方公里的應急通信保障任務。
21日當晚,米河鎮的居民們收到一條短信,就是由翼龍無人機發出的。
翼龍無人機是由航空工業旗下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針對國家應急管理需求,為災害探查、應急通信保障、應急投送等任務研製的大型應急救災型無人機系統,可以說是100%的國貨。 針對災區「三斷」情況,可定向恢復50平方公里的移動公網通信,建立覆蓋15000平方公里的音視頻通信網路,通過融合空中組網、高點中繼等技術,實現圖像、語音、數據上下貫通橫向互聯。
據統計,截至21日,空中基站累計接通使用者2572個,產生流量1089.89M,單次最大接入使用者648個,為災區居民及時報告災情、報送平安恢復了移動公網信號。
除了開展應急通信保障任務,此次翼龍無人機還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執行地質災害勘測,分析研判了鞏義溫堂村、滎陽西馮溝村等區域的地質受災情況,為後續救災提供了更多情報。
而今年年初,以翼龍無人機平臺為基礎的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在甘金昌金川機場首飛成功。 除了可執行人工增雨作業,還具備遠距離氣象探測能力、大氣數據採集能力,可在氣象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領域發揮重大作用。
回看十三年前,汶川地震時,將當地信號傳給指揮部的,還是一支由15名空降兵組成的先遣小分隊,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的”三無”條件下,從4999米的高空”盲跳”至交通通信”孤島”茂縣。
如今,包括翼龍無人機、新舟滅火機等一系列通航裝備,已經代替”勇士”們,為我國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供越來越多的支撐。
據筆者瞭解,正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國的通航救援開始在災前災后各階段,以及應急救援裝備國產化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國外航空救援強國相比,我國的航空應急救援還存在體系建設發展相對滯後,與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社會發展水準不相匹配等問題。
比如在航空救援直升機方面,我國每百萬人擁有量只有0.745架,美國則達到38.63架,日本8.06架,德國3.61架。
再比如,每當國內發生地震等災害時,一些民營企業都會毛遂自薦參與緊急救援,但絕大多數不會獲批,這是因為我國對通航區域、航空器管理限制嚴格,目前國內的航空應急救援力量還主要集中在軍隊、公安部警用航空、民政部應急救援中心、民航局以及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等”國字頭”的救援隊伍,民營航空隊伍尚未納入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中。
而要建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面臨的最大瓶頸就是低空空域管制,如果不開放低空管制,民用直升機飛行仍需要時間較長的審批,空中應急救援的迅捷性就無從體現。
好在,在多年前由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的《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的指導下,我國的低空開放試點區域正在逐步擴大。 就在幾天前,湖南宣佈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全域低空開放試點省份,構建縱橫貫通、全省成網的「幹線、支線、通用」無障礙串飛航路航線網路。
更多業內人士則建議,航空緊急救援是一個投入高、見效慢的行業,可以借鑒美國、德國的經驗,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由政府扶持開展航空緊急救援保險業務,把航空緊急救援納入社會保險中,從民眾的保險金中拿出一小部分投入到緊急救援直升機的日常訓練維護、救援任務的經費中,以儘快形成救援半徑在50~70公里的航空救援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