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奧運會,究竟賺錢還是賠錢?
被疫情耽誤了一年之後,東京奧運會終於成功舉辦了,真是不容易啊。 這屆奧運註定跟以往不一樣。 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目前允許觀眾入內的賽場只剩3個,分別是宮城縣和茨城縣舉行的足球比賽,以及在靜岡縣舉行的場地自行車比賽。
其餘比賽都是空場進行。
這也意味著東京奧運會靠門票大賺一筆是不太可能了。
如果沒有疫情,這屆奧運會的門票收入預計為900億日元。 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大概是53億元。
然而現在大部分都是空場,門票可以說是少得可憐了。
東京奧組委首席執行官武藤敏郎在此前的採訪中就已經表示:東京奧組委的收支情況毫無疑問將失去平衡。
早在申奧時,日本政府推算,2013-2020年期間,申奧成功將給日本國內帶來2.96萬億日元的經濟效應。
餐飲、零售、旅遊、建築等多行業都會因此受益。
可沒想到疫情打亂了所有計劃,這註定將是一場虧錢的奧運會。
那麼,在正常情況下,舉辦奧運會到底是不是個虧本的買賣呢?
大家都知道,利潤=收入-成本。 要想知道奧運會是盈利還是虧損,得先清楚奧運會的收入從哪來,成本往哪去。
我們先來看看收入。
奧運會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全球電視轉播費、國內贊助商收入、全球贊助商收入、門票和奧運衍生品等。
其中,電視轉播費佔比最大,接近整個收入來源的一半。
有媒體估計,東京奧運會面向全球的轉播費總計約合176億人民幣左右。
奧運會的成本則主要來自幾個方面:申請舉辦權的費用、場館的建造和翻新、運營成本(比如:比賽用品、工作人員服裝開支、來賓食宿、安檢費等)、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機場擴建、道路擴充、供水供電系統改造等方面)。
大致分類的話,可以分為直接支出和間接支出。
直接支出是指只和奧運會相關的支出,比如:體育場、奧運村、記者村、新聞中心的建設。
間接支出是指在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酒店餐飲服務等方面的支出。
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國際上在計算奧運的收益時,通常不考慮間接支出的成本,也就是說, 奧運會的實際成本其實要比帳面上的多一些。
現代奧運會,已經越來越燒錢。 從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發佈的奧運會實際成本圖來看,自1996年以來,無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季奧運會,成本都比預算高。
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成本直接達到510億美元,創下了史上最貴奧運的紀錄。
當然了,舉辦奧運會肯定是可以帶來一些隱形好處的,比如說,改善基礎設施、帶動旅遊業、提升國際影響力等等。
這也是很多國家寧可燒錢,也要舉辦奧運會的原因。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往屆的情況。
可以看出,2000年以後的夏季奧運會,還是虧損居多。
其中,雅典奧運會、倫敦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都是虧損。 而雅典是巨虧,高達80億美元! 里約的21億美元虧損也不是小數目。
另外兩屆,悉尼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分別盈利3.6億美元和1.46億美元。 和幾十億美元的虧損相比,已經屬實不易。
實際上,辦奧運非常考驗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組織能力。 做得好能創造奇跡,做得不好就是整個城市揮之不去的夢魘。
我們先來看一看優等生代表。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被稱為奧運經濟的奇跡。
這屆奧運通過一系列的商業化運作方式實現了盈利,這也是1932年以後首次開始盈利的夏季奧運會。
它開創了許多先例,其中最成功的是把奧運推向了商業化。
當時負責運營奧運會的尤布羅斯可謂是商業鬼才,改革了以往奧運會的商業贊助模式,只和有限的贊助商合作,利用巨頭競爭,提升贊助收入。
即每個行業里只留最大的一家贊助公司為奧運會指定產品」。
方案一出,反響極其強烈。 多家公司躍躍欲試,比如,通用提供車輛,李維斯贊助裁判員服裝,麥當勞開設奧林匹克連鎖店……
其中,可口可樂以1260萬美元的競價擊敗百事可樂,成為洛杉磯奧運會最大贊助商。
這屆奧運會以5億美元低成本投入,獲得了2.5億美元利潤,典型的低成本辦大事。
這一成功的商業模式也給後來的奧運會留下了寶貴經驗。
還有一個優等生的例子是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
和洛杉磯開創了奧運經濟不同,巴塞羅那則是完全將奧運為我所用。
在奧運會舉辦前,巴塞羅那的城市很破舊,基礎設施也比較差。
奧組委在籌辦之初就想著利用奧運會帶動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所以後續的奧運支出中,90%用在了交通設施、電訊服務和環境整治上。
最終,巴塞羅那建成了5公里長的海濱沙灘,修建了兩條環形公路、兩條隧道,還改建了港口、飛機場和城市的排水系統。
1989~1992年,巴塞羅那的道路設施增加了15%,污水處理系統增加了17%,綠化帶和海濱旅遊區增加了78%,人工湖和噴泉增加了268%。
就這樣,巴塞羅那舊貌換新顏,任誰看了都要說一聲respect!
然而,並不是所有城市都能交出滿分答卷。
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就是一個徹底的反面教材。
這座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的城市為了奧運可謂是傾其所有。
奧組委想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奧運中心,便斥鉅資建設場館及配套設施,令其從里到外都散發著土豪氣息。
然而代價卻是政府入不敷出,債台高築。
蒙特利爾為舉辦奧運會虧損24億美元,還欠下10億美元的債務,直到20世紀末才全部還清。 為了15天的奧運會,整個城市負債20年。
由此還誕生了奧運史上的一個新詞——蒙特利爾陷阱。
另外一個因虧損而出名的奧運會是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
總投入100億美元,收入僅19億美元,巨額虧損要數十年才能補上,這也是導致後來希臘經濟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
離我們最近的里約奧運會也被人詬病。
在場館、安全、住宿都不完善的情況下,竟然虧損20億美金,被巴西人稱為”巴西的災難”。
事實上,對於現代奧運會來說,虧損的風險還是很高的,基本都是超成本運作。 只要稍微組織不力,辦奧運就變成了賠本的買賣。
這兩年,疫情更是讓人對奧運興趣大減。
不過話說回來,奧運會對於運動員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傳統體育在疫情之下已經受到很大衝擊,運動員們現在真的很不容易。
作為觀眾的我們,就多給奧運健兒們加加油,祝他們比賽順利,也祝本屆東京奧運會順利舉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