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重磅”雙減”政策,要點都在這裡
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重磅檔《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7月24日由新華社全文公開。
“雙減”意見: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編輯:高遠至 許中科 孫好
此前,5月2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已審議通過這一《意見》,當時的新聞通稿透露了部分資訊,如指出”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特別是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發展,’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突出””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等,用語可謂嚴厲。
社會各界對這一檔的具體內容十分關注,家長和孩子們關心暑期課外班還能不能報,市場和培訓機構關心行業發展前景將受到怎樣影響。
如今,《意見》公開,靴子落地。 細讀檔,可以發現條條政策都是乾貨,切中痛點難點,針對性極強,下的決心極大。 正如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所指出: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雙減」工作作出了重要決策部署,要求從政治高度來認識和對待。 由此可見《意見》的重要性。
那麼,《意見》具體講了什麼?
如此重視「雙減」,為什麼?
“雙減”雖然名為減負,但其實遠遠不是一個學生負擔問題。 中央擔心的是,大範圍過度培訓將直接影響教育考試評價結果的真實性,阻礙教育實質公平,擠壓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內容和價值取向,與”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相背離。
這當然是大事中的大事,關係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加以認識和考量。
因此,《意見》開篇即提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意見》明確了推進”雙減”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是源頭治理。 所謂源頭治理,就是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品質、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後服務水準,讓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 只有在校內”吃飽””吃好”,才能從源頭遏制參加校外培訓需求。
二是系統治理。 “雙減”要取得成效,不能僅聚焦在作業和校外培訓兩個方面,要在加強課後服務、減輕考試壓力、完善品質評價、營造良好生態等方面同樣作出部署,系統推進、全鏈條推進。
三是綜合治理。 “雙減”工作建立了專門協調機制,以加強部門統籌,形成工作合力,並把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力量整合起來,朝同一個方向努力。
四是依法治理。 要依照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內明確各項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這幾大治理思路在《意見》有充分體現,為「雙減」工作取得實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意見》還制定了「雙減」工作的總體目標:在校內方面,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佈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後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範,學科類校外培訓各種亂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訓熱度逐步降溫。
工作進度方面,一年內使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有效減輕,三年內使各項負擔顯著減輕。
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這是「雙減」工作的指向之一。
應該說,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 做作業,是個學生就跑不了。 問題是,目前一些學校作業數量過多、品質不高、功能異化,既達不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又佔用了學生正常的鍛煉、休息、娛樂時間。
此前,教育部已經將「作業管理」作為「五項管理」的重要內容,印發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十條具體措施,並對各地落實情況開展了專項督查。 這次《意見》在總結以往工作基礎上,又提出了多項明確要求。
一是減少作業總量。 《意見》要求,學校要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加強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確保難度不超國家課標,堅決防止學生書面作業總量過多。
二是提高作業品質。 《意見》提出,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 鼓勵佈置分層、彈性和個人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複性、懲罰性作業。
三是強化教師職責。 《意見》明確,教師要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 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 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
四是減輕家長負擔。 佈置作業或批改作業屬於學校教育的範疇,所以《意見》要求嚴禁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給家長增加額外負擔。
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準
此次《意見》將進一步提升課後服務水準擺在重要位置。
長期以來,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小學存在”三點半”放學現象,這一政策的初衷是為學生減負,但沒想到,校內減負校外增負,而且校外增加的負擔處於失控、失管的狀態。
這完全與政策初衷相背離。 現實情況是,縮短學生在校時間,就意味著給了家長更多支配孩子學習時間的機會。 當家長要麼身處「接孩子和正常上班」的兩難境地,要麼陷入「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補習」的囚徒困境恐懼時,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可想而知。
只有在學校里開展課後服務,讓學生能有老師教,才能讓家長不再為”孩子沒地方去”擔心,不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補習”發愁。 也只有豐富學校的課後服務,充分利用好課後時間,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發展空間,促進其全面健康成長。
那麼,課後服務的現狀如何呢? 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底,全國共有10.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開展了課後服務,部分大城市課後服務學校覆蓋率超過90%。
可以說,當前教育部門已經看到了學校課後服務的重要性,且正在大力推動這一領域的工作。 但仍有一些地方的家長和學校反映,課後服務存在著課後服務時間偏短、經費保障不到位、吸引力還不夠強等問題。
針對此,《意見》提出保證服務時間、提高服務品質、拓展服務管道等明確要求。
一是解決家長上班時的後顧之憂。 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延時託管服務,初中學校工作日晚上可開設自習班。
二是滿足學生個人化需求。 以後在課後服務時間內,既可以由學校指導學生完成作業,或補習輔導答疑等,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
三是拓展課後服務資源。 課後服務通過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提供,組織區域內優秀教師到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提供服務,並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後服務中的作用,讓學生享受到更多優質的課後服務資源。
四是加大對課後服務教師和人員的激勵。 課後服務好不好,還得靠學校老師。 《意見》特別寫入”保障條款”:配足配齊教師,使學校師資得到充足保障;將課後服務經費主要用於參與課後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補助;推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
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此次《意見》將”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部分納入,可以說是這一中央檔向校外培訓領域投放的重磅炸彈。 有人驚呼: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教育領域這一痛點,中央近年來高度重視。 施治校外培訓治理,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下了不少猛藥,雖取得不少成效,但仍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概括起來說,校外培訓存在規模總量龐大、違法違規情況突出、被資本裹挾狀況嚴重”三宗罪”。
總量龐大。 據統計,目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已基本與學校數量持平,隱然成為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 這樣,不僅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還擾亂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違法違規。 由於校外培訓機構違法違規成本較低,不少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機構倒閉、卷款跑路等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資本裹挾。 近年來大量資本湧入培訓行業,違背教育的公益屬性,企圖”再造一個教育王國”。 它們通過「燒錢」大戰、販賣焦慮等手段,讓社會充滿不安,有家長喊出「教育內捲是最大的內卷」。。
《意見》針對以上所述的三大突出問題,從五個方面提出治理舉措。
一是堅持從嚴審批機構。 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對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 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意見》要求各地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
二是嚴禁資本化運作。 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 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三是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 培訓機構主要採用的是自編材料,一些英語培訓機構使用境外教材。 《意見》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依法依規堅決查處超範圍培訓、培訓品質良莠不齊、內容低俗違法、盜版侵權等突出問題。
四是嚴控學科類培訓機構開班時間。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公休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五是學科類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 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后,對其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由各地政府科學合理確定計價辦法,明確收費標準。
大力提升教育教學品質,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當前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之一在於學校之間不均衡,學校內部活力不足,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客觀上迫使家長和學生產生對”好”學校的需求。
而現有入學體系中,特別是中考和高考中,分數依然是進入”好”學校的”硬通貨”或”剛需”。 為了讓孩子”提分”,考入好的高中、大學,家長們紛紛將孩子送往校外培訓機構。
校內加上去,校外才能減下來。 因而,要想有效實現「雙減」 需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讓學生在學校內學足學好,緩解家長焦慮。
針對此,《意見》明確提出以下舉措:
一要擴大義務教育優質資源。 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同時,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提供高品質的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率和覆蓋面。
二要提升課堂教學品質。 教育部門指導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 學校要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嚴格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做到應教盡教。
三是降低考試壓力。 學校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違規統考、考題超標、考試排名等行為,考試成績呈現實行等級制。
四是嚴肅查處教師校外有償補課,嚴禁校外培訓機構聘用在職教師。
強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撐保障能力
學校教育、校外培訓和家庭教育並非涇渭分明,而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規範校外培訓,實現「雙減」,僅靠學校的力量還不夠,還需要推進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特別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同。
家長與學生朝夕相處,是孩子言傳身教的老師,履行好法定監護職責至關重要,《意見》在提升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
一是密切家校聯繫,制訂有針對性的家校聯動教育方案,構建和諧家校關係。
二是更新育兒觀念,理性規劃孩子未來發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參加校外培訓。
三是融洽家庭氛圍,傾聽孩子心聲,做孩子的朋友。
四是要指導學生合理用好在家時間。 確保充足睡眠,適度安排家務勞動,加強孩子網路行為監管。
同時,要發揮社會各方資源力量,為學生開拓視野、全面發展、實踐鍛煉提供重要平臺。 此外,探索社區教育服務,社區要建設學生活動中心,為學生在課後時間參與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志願服務提供活動場所。 對於教育理念的宣傳也需重視,各類新聞媒體要破除”搶跑文化”等功利現象,不炒作考試成績排名和升學率,營造良好社會育人氛圍。
此次「雙減」工作事關重大,將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確保落地。 全面開展的治理工作,確定北京市、上海市、瀋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為全國試點,其他省份至少選擇 1個地市開展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