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芯”碎啟示錄:資本造芯急不得
從曾經的一鳴驚人,到如今的頹勢初顯。紫光集團被動破產重組風波的出現,再次為時下越來越熱的造芯潮,敲響了警鐘。然而,僅只這一聲鐘響,對於蜂擁而至的芯片半導體行業的投資人而言,或許仍顯單薄。
被申請破產重整,芯片巨頭紫光集團發生了什麼?
作者/ 新浪科技周文猛
編輯/ 韓大鵬
數據顯示,2020年,芯片投資首次超過互聯網,成為一級市場投資金額第一大賽道。然而,就在這一備受各界關注的熱門賽道之上。從去年備受外界關注的千億武漢弘芯項目爛尾,到今年投資近600億的濟南泉芯項目投資打水漂,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投資的亂象仍層出不斷。
隨著紫光集團被迫破產重組事件的發生,媒體和業界議論的話題再添新鮮素材,然而,對於越來越多湧入到集成電路產業投資中的人員而言,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值得他們關注並引起重視的呢?
紫光集團破產重組始末
7月9日,紫光集團發布消息稱,債權人以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法院申請對集團進行破產重整。對此,紫光集團的態度是支持法院介入,將積極配合推進債務風險化解。
一時之間,紫光集團破產重組一事,瞬間引發外界關注,各種議論聲音蜂擁而至。而這其中,過度強調資本運作對於芯片產業發展的作用,成為了業界討論頗多的地方。
自2013年到2019年這短短的6年時間裡,紫光集團斥巨資收購二十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對展訊通訊、銳迪科微電子以及新華三等企業的收購。多次成功的資本運作,讓紫光集團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校辦企業,一躍而起,短短數年間迅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芯片產業集團。
然而,一貫的資本擴張策略,在迅速造就了紫光集團這一國內最大芯片產業集團的同時,同時也讓其背上了大量債務——近2000億,而這也正成為了紫光集團被動走向破產重組的終極理由。
據紫光集團此前公示債券違約公告,自去年10月29日紫光集團決定不行使“15紫光PPN006”永續債的贖回權開始,紫光集團隨後連續發生6次到期債務實質違約,本息累計違約共計68.83億元,而且今年12月底一支13億元規模的債券也將到期。與此同時,評級機構相繼下調紫光集團及相應債券評級。
在清償債務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紫光國微債權人徽商銀行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紫光集團進行破產重整,紫光集團只能被動應戰。過程中,雖然紫光集團旗下紫光股份與紫光國微等企業紛紛發佈公告,稱公司業務不受影響,而且債權人提出的重整申請是否被法院受理尚存不確定性。但顯然,故事的發展並不會那麼簡單。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紫光集團長期持有的近2000億債務中,有超過半數為流動負債,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合計達794.28億元。有業內人士則進一步指出,“在去年宣布放棄’15紫光PPN006’永續債的時候,紫光已經連10億元都拿不出了。”
“如果最終真的進入破產清算環節,那麼就得考慮償還債務,引入新的投資進行債務償還,也將會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新浪科技與多位產業人士溝通的過程中,多位資深業內人士均認為紫光集團旗下的多個業務單元是具有價值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對紫光目前所處的尷尬場景表示擔憂。
國產芯片投資的泡沫
事實上,紫光集團如今正在遭遇的處境,可以看作是目前國內造芯熱背景下的一個局部縮影。
近幾年來,伴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國內集成電路大基金及科創板等產業製度及金融體系的構建不斷完善,國內芯片投資領域的熱情,不斷地提升。數據顯示,2020年1月到10月,全國新增芯片企業超過5.8萬家,一大批人蜂擁而至來造芯。
然而,隨著資本的不斷湧入,集成電路行業盲目發展與行業泡沫的現像也開始盛行。
去年7月,當時號稱投資千億,未來將建成14納米邏輯工藝生產線,月產能達6萬片的弘芯項目,便因為開不出建築工人工資而轟然倒地。而在此之外,今年4月,曾一度被濟南市奉為“掌上明珠”,號稱投資達598億的泉芯項目,同樣因為發不出工資而逼迫員工離職,正在建設的工程也開始出現爛尾……
據中歐資本董事長、原華為副總裁張俊此前分享,僅在過去一年,分佈於我國江蘇、四川、湖北、貴州、陝西等5省的6個百億級半導體大項目,便先後停擺,一度引發業界擔憂。地方政府積極扶持芯片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熱情,似乎總在發力環節用錯了勁,進而直接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延誤芯片產業發展時機。
而在此之外,民間股權投資市場的冒進之風,也正在興起。
據星瀚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昊介紹,芯片投資熱潮下,目前一些投資機構為了搶項目,連盡調都沒有做完就接著確定框架並簽署合同。在受邀出席過多場集成電路行業峰會後,張俊同樣如此對新浪科技表示,“目前,許多半導體產業投資的論壇,往往沒有一個來自集成電路行業內的人,大多都是財務背景的投資人。”
“這些現象背後反映出的一個現像是,目前國內的半導體領域投資,資本嚴重過剩,但是優質的投資項目與專業的投資人卻沒那麼多。”張俊對新浪科技分析稱。
或許對於整個國產半導體行業而言,適當的行業泡沫,意味著行業的繁榮,但如果大量的非專業人士湧入導致行業發展無序,這卻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事。
資本造芯急不得
春風得意的時候,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最喜歡提的一句話是:了卻家國天下事,不求生前身後名。為國人造芯,是他瘋狂進行半導體企業併購的諸多目的之一。
然而如今看來,此前其一直在嘗試通過一種資本運作方式做大企業,而後再考慮將企業做強的發展策略,似乎正在被證明了並不是通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正確之路。
“半導體產業發展自有其客觀的產業規律與發展邏輯,如果一味罔顧底層的產業發展邏輯,這對於國內整體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都是不利的。”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思申如此表示。
據介紹,在當初紫光集團併購展銳通訊的時候,當時便出現過一批高管離職的人才流失現象。事實上這反映出的是純資本運作的思路,並不完全適用於科技產業發展。“雖然這些人流到其他領域也做出了不少貢獻,但多少還是有一些被蹉跎了。”張思申表示。
“芯片產業的發展還是需要砸錢、砸人、砸時間。目前看來,除了錢之外,其他幾方面都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張昊表示。在其看來,國內市場空間足夠大,長期需求旺盛,而半導體行業自身的產業鏈條又極長,賽道裡能容得下多家企業共同發展,半導體企業們更應該首先做好產業鏈環節的定位與佈局,先尋求做強之後再考慮做大,而不是盲目擴展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