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閉幕但加速落地的AI仍面臨新挑戰
在連續舉辦三天之後,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今日正式閉幕。褪去人工智能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神秘外衣,在經歷了泡沫破滅的陣痛與多家獨角獸上市遇阻的打擊之後,這一屆人工智能大會更加地務實了。
造芯與造車硬科技實力凸顯
如果非要說一個本屆大會最大的不同,硬科技實力的凸顯,可以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首選。
首先,造芯成為了本屆大會硬科技實力凸顯的一大標誌。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參與此次大會展出的芯片類企業多達20餘家,累計佔據了整個展區面積近六分之一場地。從參與展出的芯片企業來看,除高通一家海外企業外,主要還是以富瀚微、復旦微電子等國內傳統上市企業,以及寒武紀、天數智芯、隧原科技等這一類新銳本土造芯企業為主。
造芯之外,本次峰會上,伴隨著阿里、螞蟻金服、美團、京東、科大訊飛等頭部科技企業,紛紛展現自己的硬實力,推出芯片模組、隱私計算硬件產品、網絡服務器、無人配送車、無人機以及智能手錶等消費電子產品,一條由軟變硬的互聯網企業發展路徑,正在不斷的延展開來。“怎麼這些產品越來越像華為了呢?”展區現場,有觀眾不問道。
事實上,由於硬件產品相比於軟件產品更加地具象可感,而且也更容易實現標準化收費,近年來“通過軟件提供服務但靠賣硬件收取費用的模式”也越來越被外界所認可。不同於華為“由硬變軟”的路線,主流互聯網企業們由軟變硬的趨勢,在本次展會現場進一步得以凸顯。
而在此之外,此次峰會上,阿里、360、小馬智行、AutoX乃至於商湯科技均紛紛展出自己的智能汽車,智能車這一超大體積的硬件智能電子產品,在迎合了當下造車熱潮的同時,也在凸顯著科技企業們由軟變硬的決心。
數字人民幣席捲展館內外
數字人民幣的出現,無疑是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區別於往屆最大的特色。
去年4月,央行宣布首批數字人民幣開始試點,深圳、蘇州、北京、成都四地,成為了首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搶先開展落地探索。隨後,全國各地的數字人民幣推廣熱潮一波勝過一波。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全國便先後開展了11次數字人民幣紅包推廣活動,累計發放超億元紅包。
本次大會,由央行指定六大數字人民幣運營機構中的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三大行均參與展出,從各家展出的情況來看,數字人民幣成為了他們主要推廣的對象。不僅有現場展出的數字人民幣ATM兌換機,同時還展出了智能手錶錢包、硬幣錢包、電子卡等數字人民幣介質產品。
令人意外的是,在展覽館附近的大型商超電梯樓附近,數字人民幣的二維碼已經擺到了店家支付的櫃檯前,用戶可以根據個人意願選擇通過數字人民幣支付結算。
這一屆的人工智能更接地氣了
在智能車、芯片以及數字人民幣頻繁出現之外,虛擬數字人,自動駕駛試乘,AR+AI沉浸式體驗,AI肖像,機器人表演等場景也不同頻次出現在本屆大會,也吸引了大部分觀眾駐足欣賞體驗,不過作為往年大會展出的常客,並不屬於本屆展出特色。
總體而言,今年大會會場及周邊智能化場景的應用體驗進一步豐富了,各企業也在爭相展出數字化轉型成果。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AI應用已經觸手可及,今年大會期間諸多前沿科技產品和實際落地應用案例,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呈現,我們看到了更多切實的應用場景。與此同時,被廣泛提及的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正激勵著AI行業快速邁向下一個階段。
正如美團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夏華夏在8日下午舉辦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中所述,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伴隨著今年以來業界開始不斷地提倡AI新基建,這已經從側面反映出AI已經到了落地並且成為通用基礎設施的階段了。
本次人工智能大會期間,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對外宣布了公司年底之前將完成超20個AI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建設。與此同時,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同樣表示,騰訊投資450億建設的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近期也將投入使用。
隨著華為、騰訊等企業重金投入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陸續投入使用,基礎設施層的完善,加速推動著上層的AI應用進一步落地發展。
消彌數字鴻溝AI技術面臨可信挑戰
伴隨著數字智能的蓬勃發展,新的不平衡現像也正在發生。一些老年人因為不懂輸入法使用,被擋在智能化設備的門外;偏遠地區尚且未連入網絡的人員,正在喪失與發達地區一同理解並掌握數字化技術的能力;流量型平台型企業利用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的價值進一步擴大了競爭優勢,中小企業與個人消費者則被擋在了門外。
如何消除正在不斷產生的數字鴻溝,成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讓人們對於AI的信任與接納度得以提升,成為了影響人工智能及其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本屆人工智能大會,所有參展的互聯網大廠均不約而同地展出並介紹了公司在數字化適老、低碳發展等方面的目標規劃,進一步對外彰顯企業社會責任。與此同時,在平行展會展出推進的主題論壇演講過程中,有關於AI的倫理與治理,社會責任與安全可信等方面的討論,也多次被提上了議程。
然而,對於AI技術下一階段的發展而言,其仍然不可避免的將要面臨著挑戰。在技術層面,如何讓AI更魯棒,更可複制,這是可信AI正在面臨的挑戰。與此同時,AI的可解釋性,也正成為製約著人工智能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關鍵。
“我們在幫助企業做柔性生產和設計時,會根據消費者的洞察設計產品,如果企業要採納這個建議,他們除了要看一堆模型的準確度之外,還需要知道為什麼這樣的設計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目前預訓練模型的AI、神經網絡的AI都不具備這些能力。”大會期間,京東技術委員會主席周伯文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如此表示。
在周伯文看來,目前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戰,依然在於如何讓AI在魯棒性、可複制性、可解釋性、隱私保護、價值對齊、負責任等緯度上更具可信度,
隨著AI新基建步伐的加速,人工智能技術走向商業落地的步伐確實正在加速,只不過對於更多的AI技術而言,如何保證其更加可信並且以人為本的被使用,這仍將會是一件值得長期關注且深入研究的事情。(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