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立法禁止“大數據殺熟” 制定數字人才認定標準
深圳公佈《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確立以“告知—同意”為基礎的個人數據處理規則,開全國數據領域立法先河。業內專家認為,深圳這部立法不僅使當地企業有法可依,也為其他地方數據立法提供了借鑒,為數據資產科學使用指明了方向。
此外,廣州、東莞、佛山、珠海等地市地方政府,通過試點城市首席數據官制度、制定數字經濟人才標準、出台大數據發展規劃等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更多製造業“上雲”,打出一套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組合拳。
廣東已成數據大省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截至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31.8萬億美元,其中,我國為5.2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數字經濟佔GDP比重,也從20.3%提升到38.6%。據測算,僅2020年至2025年5G投資額,就將達到1.2萬億元,有望帶動10.6萬億元的經濟總產出。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廣東數據存儲量超過2300EB,約佔全國的20%。騰訊研究院發布《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19)》顯示,中國數字化進程從消費互聯網為主導,轉向產業互聯網主導,產業互聯網已經進入發展黃金期。
數據大省,正成為廣東繼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製造業大省後的又一張名片。
數字經濟的魅力在於高投資回報率。據華為測算,數字經濟的增長速度是普通經濟的3.5倍,投資回報率更是非數字經濟的6.7倍,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核心動能。
誰能率先搶下數字經濟蛋糕,誰就能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贏得先機。《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廣州深圳的數字經濟規模均超萬億元。
立法應對新問題
隨著新經濟快速發展,海量數據不斷生成、沉澱,成為新型生產要素,也帶來個人隱私被濫用的問題。據公開數據,目前我國互聯網用戶量已超過9億,應用程序達數百萬個,一些APP長期存在不全面授權就不讓用、大數據殺熟、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
放眼全球,包括新加坡、阿聯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均對數據隱私安全進行了嚴格的監管。
作為國內數據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立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針對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強制索要用戶授權等現象,《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對“無授權不使用”的條款約束說不。對數據要素市場“搭便車”“不勞而獲”“大數據殺熟”等競爭亂象,也進行了明確規定。對於違反規定且拒不改正的,可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5%以下的罰款,最高可達5000萬元。
2021年5月14日,《廣東省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工作方案》印發,選取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河源、中山、江門、茂名、肇慶10個地級以上市,並由各市再選取不少於3個縣(市、區)和5個市級部門以及廣東省公安廳等6個部門開展首席數據官試點。
一個月後,珠海印發《珠海市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實施方案》,賦予首席數據官項目建設是否符合數據資源治理和共享要求“一票否決權”。
兩個月後,7月2日,廣州市15屆146次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明確將廣州打造成為粵港澳數字要素流通試驗田、全國數字核心技術策源地、全球數字產業變革新標杆,引領全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廣州、深圳大力推動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制定。
2020年12月18日,廣州海珠區率先制定發布數字經濟人才認定標準。今年7月2日,深圳市人社局實施首批數字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推動騰訊科技開展首批面向3123名內部員工的職業技能自主評價。
產業數字化
在東莞、佛山等製造業城市,數字經濟呈現更多產業數字化特質。2015年,佛山出台《佛山市“互聯網+”行動計劃》,開啟了一座製造業城市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東莞以超千億元規模位列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的榜首。近年來,東莞深化大數據在各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東莞湧現出唯一網絡、金蝶、明創軟件等上千家從事數據服務和應用的企業。
日前,《廣東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廣東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政策措施》印發。這是繼今年5月廣東印發關於加快數字化發展方案後,首個聚焦製造業數字化的具體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按照規劃,到2025年廣東推動超過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帶動100萬家企業“上雲”“用雲”。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認為,無論是《廣東省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工作方案》《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等頂層設計製度方案印發,還是企業推動數字轉型的創新舉措,都將加快形成政府認可、企業接受的製度體系,推動廣東發揮數據資源富集、產業基礎雄厚、融合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快向數字經濟強省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