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1:“二馬”未見李彥宏攜數字人參賽董明珠補位
去年因疫情而首次出現的“全息影像”,今年差點讓主持人“下崗”。泠鳶、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小愛同學、小冰……WAIC 2021開幕式上輪番上場,個個能言善辯、膚白貌美,比去年的“馬雲”看上去精緻許多。
今年,“二馬”都沒有來到WAIC現場,但李彥宏並不寂寞,他攜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登場。他說,未來的汽車不是手機,而是機器人。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是個會預習的“好學生”,在開幕式前不僅逛了展覽,還撥打了上海市民熱線12345。“鐵娘子”董明珠也是第一次參會,自帶網紅體質的她,這次又說了啥?
三年,四屆,從2018年的“賦能新時代”、2019年的“無限可能”到2020年的“共同家園”、2021年的“眾智成城”,大會主題的變化,不僅意味著上海作為“人工智能會客廳”的風範越來越有腔調,同時也展現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鏈接萬物和世界。7月8日,時隔一年,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如約而至。
第一次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開幕前一天逛了逛本屆大會的展覽,最大感受是“酷炫”的技術少了,實際落地的AI應用多了。看似平淡無奇的變化,卻恰恰是2021年人工智能走到關鍵時間節點的印證:從雲到雨,從天到地,AI正從科學變為技術,是離我們更近的未來。
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
去年因疫情而首次出現的“全息影像”,今年差點讓主持人“下崗”。泠鳶、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小愛同學、小冰……開幕式上輪番上場,個個能言善辯、膚白貌美,比去年的“馬雲”看上去精緻許多。AI技術的突飛猛進,體現在種種細枝末節中。
泠鳶
和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對話的百度董事長李彥宏,顯然更加看重人工智能的社會價值,AI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人,而不是超越人和替代人。因此,人與AI並存的未來,不再只是科學家考慮的範疇,歷史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不再是真理的最終仲裁者,機器智能可以到達人腦無法到達的極限,這或許意味著,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門檻上,人類進化史將迎來最重要的變革。
打造人工智能“上海方案”
身在上海的你我,將毫無疑問站在這個偉大變革的潮頭。
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上海,正將人工智能作為轉型的重要驅動力,發揮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打造全球AI應用場景的超級試驗場和重要風向標。
這裡,有完備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條,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點企業1149家,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2246億元,實現50%左右逆勢增長;這裡,有日趨完善的創新體系,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期智研究院、白玉蘭開源開放研究院等創新集群平台紛紛落“滬”;這裡,有國際頂尖人工智能專家,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如今都是“新上海人”,截至2020年7月,上海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從業人員達18.7萬人;這裡,有全球最豐富的應用場景,過去三年間,陸續發布了58個應用場景,而在本屆WAIC上,更是發布了世界級的人工智能重大應用場景:“數字治理浦東引領”、臨港數字孿生城、人工智能開源平台、“數字夥伴計劃”和嘉定未來出行,2018年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年均增速為29.5%。
“讓智能時代的美好圖景在上海這座城市得到充分演繹和生動展現。”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這應當是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時代,群智賦能、共創分享的時代,也應當更好成為普惠包容、協同治理的時代,因此,我們要熱情擁抱潮流、擁抱未來,理性應對風險、應對挑戰,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讓人工智能真正為人所用、為人類造福。
AI爆發期後的冷靜思考
不過,李強也指出,站在智能時代的門檻上,我們既要熱情地擁抱潮流,擁抱未來,又要理性地應對風險,應對挑戰,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讓人工智能真正為人所用,為人類謀幸福。
2020年,經歷了AI爆發期,上海從產業鏈到產業集群,已形成了完備格局。
AI發展初期,推動行業快速成長的是數據紅利,上海政府在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前一年,便開放了人口、法人、空間地理三大基礎數據庫。經歷一波爆發後,上海智能視覺相關場景陸續落地,小樣本學習、知識圖譜等新的AI算法不斷湧現。
這一階段,上海逐漸搭建了堅實的AI基礎,一方面通過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推動產學研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建設公共算力平台、公共治理平台、開源平台等基礎設施,降低AI的發展成本,提高AI發展效率,並實時規正AI的發展方向。
去年此時,商湯“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台”項目於臨港奠基,目前已完成主體建築封頂。
今年7月8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治理研究中心揭牌,同一時間,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平台OpenXLab啟動,首批發布了OpenMMLab(計算機視覺開源平台)和OpenDILab(決策智能開源平台)兩個開源平台。
人工智能高地建成的源動力是人才。截至2020年7月,上海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8.7萬人。如今,上海還在不斷優化人工智能人才引進政策,更將人才培養前置。
目前,上海11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9所高校設置本科人工智能專業,38所高校開設104個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2019年招生數11490人、在校生數35492人。
在為人工智能儲備大量後備人才這點上,高校的態度是冷靜而清醒的。
“不要跟風去學AI,你今年學的AI知識明年可能已經過時。從中科大走出去的多位AI領域的校友都說,當年在中科大不要命地學習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讓他們具有了更強的適應力”“自願加入AI行業,不要被捲入”“AI應該要聚焦於解決人民健康、國家工業體係等重點領域的問題。”來自複旦、交大、中科大的三位校長都發表了對AI的冷靜思考,在打好基礎學科底座的同時,利用交叉學科的方式推動人工智能的產學研發展。
有了技術、人才、應用場景,於是,智聯世界,眾智成城。
大咖說
每年的WAIC都是全球人工智能界最高級的“頭腦風暴”,但今年的主題演講大咖陣容,與往年略有不同。除了技術方面的頂尖科學家、人工智能領域的互聯網大廠、WAIC 2021開幕式上多了不少初次見面的產業界人士: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軟件銀行集團代表社長孫正義,而壓軸演講的則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這似乎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AI認知的逐漸成熟,從科幻到科學再到技術,人工智能不僅必然、而且已經開始改變現在的世界,機遇和挑戰撲面而來。
李彥宏:未來的汽車不是手機,而是機器人
舉行四屆的WAIC,第一次迎來“星際嘉賓”——祝融號。這個有著方方的大腦、圓圓的眼睛和兩個太陽能光伏板翅膀的小可愛,是百度智能雲帶來的“火星車數字人”。儘管都是“車”,火星上的祝融號與百度正在地球上造的Apollo顯然完全不同,但這並不妨礙李彥宏考慮,如果將來人類登上火星,是否能把自家的汽車也送到“烏托邦平原”上逛一逛。
對於人工智能,李彥宏認為,過去人們往往集中於人工智能對於未來經濟發展和效率提升以及於人工智能的倫理道德問題,但他覺得人工智能的社會價值也值得社會各界認真對待。
比如,對於智能交通,人們往往熱衷於通行效率提升與GDP增長的關係,卻忽略了交通其實是個民生問題,有著明顯的社會屬性,公共屬性和服務屬性。人們對於交通擁堵、限行限購的感受,遠遠超越了它對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通過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構建一個智能交通系統,不僅可以明顯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提升安全通行效率,而且對人們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幫助。
很多人覺得,智能汽車會是1個大號的智能手機,或者是一台電腦加上4個輪子,但李彥宏覺得,智能汽車未來更像是一個智能機器人,比如郊區農場的蘋果熟了,你可以讓汽車機器人去幫你把它取回來,而不必自己舟車勞頓。
人工智能無疑將會影響未來40年人類的發展進程,交通、金融、工業、能源、媒體等各個行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都給出了行業數字化升級的新思路和新解法,甚至已經開始重塑整個行業的面貌,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
李彥宏介紹,不久前百度剛剛推出了新一代共享無人車,目標就是讓出行比現在的網約車更便宜。未來2~3年,百度計劃將共享無人車的服務全面開放到國內30個城市,服務更廣泛的用戶。
同時,百度希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數字城市運營商,幫助中國城市構建世界級的智能交通系統集群。
一個全新的人工智能社會即將到來,AI正在不經意間融入到社會的脈絡當中,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也終將演變成為人與社會的常態。
胡厚崑:AI正從天上的“雲”變成地下的“雨”
第一次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的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大會當天早上,還做了另一件事,撥打上海市民熱線12345。早在來上海之前,胡厚崑便聽同事說,引入AI技術的12345,實現了自動派單、語音識別、情緒感知,派單事件大大加快。去年疫情期間,12345熱線平均一個月要處理60多萬單的諮詢,平均每單的處理時間只需幾秒鐘。
短短兩天的體驗,讓胡厚崑充分感受到上海作為人工智能超級場景城市的魅力,有了AI的加持,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服務力度和溫度都提升了。
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胡厚崑認為,它正從“天上的雲變成了地下的雨,它將改變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
對現階段人工智能的發展,胡厚崑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應該匯聚各方力量,大力發展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讓AI算力像水和電一樣成為新的城市公共資源,讓智能觸手可及。讓算力成為一種人們可廣泛獲得、能負擔得起的公共資源。
目前,全國有20多個城市正在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技術中心的規劃和建設工作,但胡厚崑認為,算力中心一定要合理規劃,在算力需求集中的地方和建設,而不應該漫天撒網,尤其要避免重複性的建設。此外,架構規劃應以終為始,而部署和建設則應該從小處著手,由近及遠跟隨需求變化,小步快速不斷迭代升級,技術的提供方與廣大的應用單位要通力合作,一邊建設一邊引導應用落地,才能推動本地的產業升級和發展。
第二,技術要紮到根,根深才能葉茂。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根技術”,尤其是處理器、AI、計算框架等,增強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韌性。硬件方面,華為與10多家合作夥伴推出基於生成模組闆卡的AI系統,同時,華為的AI計算框架已經成為國內主流的AI計算框架,有500多家合作夥伴。如今,華為已經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與生態。
第三,應該大膽運用技術手段突破當前AI普惠的瓶頸。AI發展當前的瓶頸,不是技術和應用,而在於開發效率。
人工智能舊有的“手工作坊式”模型,已經嚴重地阻礙了技術和應用的結合,而基於預訓練的大模型,開發者只需要少量的行業數據,就可以快速開發出精準度更高、方法能力更強的AI系統,胡厚崑稱之為“工業化開發的遊戲”。因此,華為發布了業界首個兼具語義生成與理解能力的中文NLP大模型和通用思維大模型——盤古。
這種工業化開發模式會大大促進AI產業的發展,華為也為這種模式的轉變在技術創新上做好了準備。
董明珠:數字化時代,世界會愛上中國造
“鐵娘子”董明珠也是第一次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自帶“網紅”體質的她上台時,場下響起的掌聲明顯要更熱切一些。
作為中國傳統製造業的“燈塔工廠”,格力的黑燈工廠早已盛名在外,但這似乎是董明珠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介紹格力數字化轉型的成果。
2016年開始,格力將數字化融入了工業製造業,實現了全線覆蓋、無人操作的“黑燈工廠”,對精度、質量、項目帶來顛覆性變化,原本上萬人的工廠,如今只需要1000多人。
一直在和小米“打賭”的董明珠,對於工業總是被戴上“非先進性產業”的帽子很是不滿,她認為,互聯網不是不屬於傳統企業,而是和傳統企業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數字化時代。
如今,從物流進場到成品入庫再走向市場,格力電器全產業鏈已經實現了智能化,從過去10萬人企業做800億產值,到今天8萬人完成2000億產值。格力的人員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研發人員從初期的800人到現在的16000人,擁有16個研究院、1000多個實驗室,智能化對製造業而言,是如虎添翼。
2021年4月,格力和清華合作的“零碳源”空調在全球首屆製冷技術創新大賽中,從2100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最高獎,空調技術碳排放量較傳統技術降低80%以上。董明珠表示,這就是互聯網大數據帶來的變革,提高了研發技術的能力,特別是在各種不同設備交接過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科技助力打造我們人與自然生命的共同體”,對於中國造的未來,董明珠向來信心滿滿,當中國製造業進入數字化時代,世界一定會愛上中國造。
基辛格:AI將帶來人類進化史上的重要變革
康德說,我們相信的客觀事實,只是人類大腦真實結構的反映,但我們並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什麼。
五六年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偶爾間參加了一場討論大西洋兩岸關係會議,其中一個主題是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於是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裡,基辛格每週都會用兩個晚上參加與AI有關的討論,因為,他看到了另一個時代來臨的可能。
無論是康德時代的啟蒙運動,還是愛因斯坦和埃森伯格推動的啟蒙科學,即使是微觀物理中的量子理論,也無法達到AI如今可以探索到的極限。“我們僅僅處於這一進程的開端,在過程中我們會有驚人的發現,這是人類進化史上一次重要的變革。”基辛格此前從未想到,機器能產生如此重要的成果,而AI將導致啟蒙運動的終結。
在基辛格看來,啟蒙運動的原則是,人類理性是真理的最終仲裁者,但在人工智能時代,機器或許能夠到達人腦所無法改變的那些推動啟蒙運動基本假設的地方。
在Sornay董事長兼CEO 、基辛格國際諮詢公司資深顧問喬舒亞·雷看來,基辛格有此看法,很大程度上因為他是一名歐洲歷史學家。歐洲是啟蒙運動的結果,四百年來,被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撕裂,而基辛格的首要任務是避免悲劇、維護和平,那麼在什麼基礎上才能做到這點呢?溝通!沒有什麼比溝通更基本的防範,而當技術本身可以成為溝通工具的時候,那將代表著通往希望的未來,而巴別塔終將出現。
作為中國人的老朋友,對於中美當前的摩擦,研究人工智能之後的基辛格指出,雙方應該建設互利共贏的關係,“我們不可能事事達成一致,在很多問題本質上,中美不可避免地會有分歧,比如目前在高科技商業領域出現的壟斷性傾向”。他認為,任何一方都不能謀求壟斷,只有雙方在達成一致的前提下設置相應的限制,並且要符合各自的安全利益、未來的商業利益和人文發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