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盤星藻作為古生態指標取得系列成果
溫度對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盤星藻在淡水湖泊中對生境要求單一性、較大的種間差異性和較短的生命週期特點,使得它們能迅速響應水體環境變化,因而是潛在的古氣候和環境變化代用指標。
近日,蘭州大學黃小忠教授課題組結合中國和蒙古西部43個水體盤星藻現生種、變種的大尺度空間範圍調查結果,發現年均溫是影響現代盤星藻物種組成和空間分佈的最重要環境變量,從而發展了盤星藻種類變化指示古溫度的潛力。本次研究明確了單角盤星藻是一種嗜熱種,二角盤星藻是次嗜熱種,短棘盤星藻屬於廣溫種。
博斯騰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對區域氣候和環境變化異常敏感,其沉積物中保存有大量氣候和環境信息。課題組利用2004年和2019年博斯騰湖沉積岩芯盤星藻組合變化,結合同一鑽孔自生碳酸鹽團簇同位素重建的絕對溫度變化,首次根據盤星藻嗜熱種等重建了區域中晚全新世溫度波動,該重建結果得到同一鑽孔自生碳酸鹽團簇同位素Δ47重建的溫度變化以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其他古氣候記錄的支持。
據介紹,團隊結合考古資料發現,溫暖氣候促進了史前人類在相對寒冷的阿爾泰山及周邊地區活動;極端變冷事件可能觸發了阿爾泰山地區史前人群向南遷徙,才使得南北疆盆地綠洲出現早期文明。同時發現,我國北方季風邊緣區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一系列文化更替可能與中晚全新世的溫度變化有關,如溫暖氣候為我國新石器文化鼎盛、宗日文化在青藏高原出現提供了氣候條件,而冷氣候事件則迫使人群南向遷徙、技術更新、生業模式轉換,開啟了我國青銅時代,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本研究對盤星藻種屬分佈及氣候意義的調查和博斯騰湖盤星藻沉積記錄的解譯,對盤星藻作為古生態指標的未來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為中晚全新世氣候變化及其與文明演進的關係對環境考古和古氣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