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增速放緩、回購收效甚微格力“翻盤”無望了
按照2021年7月2日收盤價,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市值分別為4806億、3001億,靜態市盈率分別為17.7倍、13.5倍,美的市值領先格力60.1%。美的、格力對各自的估值都不滿意,試圖通過回購提振市場信心。
作者|Eastland
回購收效甚微
格力連續實施了三期回購:
2020年4月10日,格力宣布“第一期回購”——動用自有資金30億~60億進行回購,價格不超過67.8元/股。第一期回購累計買入1.08億股,總對價60億,均價55.36元/股。
2020年10月13日,格力宣布“第二期回購”——動用自有資金30億~60億進行回購,價格不超過69.02元/股。截至2021年5月17日回購完畢,累計購入1.01股,總對價60億,回購均價59.3元/股。
2021年5月26日,格力宣布“第三期回購”——運用自有資金75億~150億進行回購,價格不超過70元/股。截至2021年6月30日,累計回購6000萬股,總對價31.75億,回購均價52.9元/股。
格力三次回購動用資金152億(按計劃還將投入118億),但收效甚微。
2021年7月5日格力收盤價49.89元,較第三期回購已完成部分的均價低5.7%,較第二期回購均價低15.9%、較第一期回購均價低9.9 %。
美的於2021年6月1日披露——動用資金25億~50億進行回購,價格不超過100元。截至6月30日,累計回購1045萬股,總對價7.8億,均價74.75元/股。
2021年7月5日,美的收盤價68.2元,較已回購股票均價低8.8%。
一旦資本市場看淡一家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單靠回購挽回不了局面。
營收增速放緩
2012年,美的、格力營收分別為1030億、993億。這一年方洪波、董明珠同時接任“操盤手”,兩家公司的起點基本相同。
2016年,美的、格力營收分別為1590億、1083億,格力相當於美的的68%。在方洪波治下,美的領先優勢從4個百分點擴大到近40個百分點。
2018年,格力營收逼近2000億,相當於美的的76.3%,但到了2020年格力1682億營收不到美的的60%,差距再度擴大。
2018年、2019年、2020年,美的營收同比增速均是個位數,2020年只有2.2%。格力更慘,2019年零增長,2020年同比下降15%。
美的多元化能力勝出,格力空調領先優勢縮小
美的將家用空調與暖通空調收入合併披露,而格力只單獨披露家用空調收入。儘管涵蓋範圍小,但格力“家用空調”營收規模卻長期力壓美的“家用空調+暖通空調”。2018年格力家用空調業務營收1557億,美的家用空調和暖通空調加起來不到格力的一半。
“逆轉”發生在2020年,美的“家用空調+暖通空調”收入達1212億,首次超過格力“家用空調”收入。按照這個趨勢,美的成為真正的家用空調“龍頭老大”有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2018年沖高之後,格力家用空調收入就開始下降,2019年、2020年同比降幅分別為11%、15%。2020年,格力全國空調零售額1475億,同比下降22.8%,美的空調業務收入卻逆勢增長48.5%。一升一降之間,格力被反超。
美的消費電器包括冰箱、洗衣機、廚衛及品種繁多的家電產品,2018年銷售收入已達千億級別。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板塊的主體德國庫卡(KUKA),美的併購後業績緩慢下滑,2020年營收216億,較2017年下降20%,每年下滑7.2%。
格力空調以外的業務與美的不在一個“段位”。
2020年格力“生活電器”銷售收入45億,僅相當於美的“消費電器”收入的4%。
2020年格力“智能裝備”收入7.9億、同比下降63% ,營收相當於美的的3.7%。
格力喊了多年“加快多元化佈局,培育新增長點”,智能裝備、精密模具、再生資源、新能源、半導體、醫療健康……這些板塊加在一起也沒有改變格力電器對空調業務的高度依賴。
事實勝於雄辯,多元化是格力沖不破的“玻璃天花板”,而“空調之王”的桂冠也已經“戴不穩”。與美的相比,投資者更加擔心格力的營收增長前景。
盈利能力,美的後來居上
1)總體毛利潤
美的、格力製造成本均由材料、人工、折舊、能源四個部分構成。
四大成本中佔比最大的是材料成本,2020年美的、格力分別為1445億、759億,分別佔營收的50.8%、45.1%;
佔比居第二的是人工成本,2020年美的、格力分別為111億、42.6億,分別佔營收的3.9%、2.5%;
佔比第三的是折舊,2020年美的、格力分別為30.1億、16.9億,分別佔營收的1.1%、1%;
佔比最低的是能源成本,2020年美的、格力分別為25.7億、7.8億,分別佔營收的0.9%、0.5%。
格力在成本控制方面顯然更勝一籌,而且優勢越來越大:2018年,格力四大成本合計佔營收的51.9%,比美的低2.5個百分點;2020年,格力四大成本合計佔營收的49.1%,比美的低7.6個百分點。
2020年美的、格力製造業毛利潤率分別為26.6%、32.6%,格力領先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美的家電品類繁多而格力七成以上收入來自空調。專注空調且在空調製造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是格力製造成本低的關鍵原因。
2)費用控制
美的、格力主要費用依次為銷售、管理和研發。
銷售費用主要包含促銷、運輸、宣傳、維修及薪酬。
2018年美的銷售費用311億,佔營收的12%;2019年增至346億,佔營收的12.4%;2020年回落至275億,佔營收的9.7%。
2018年~2020年格力銷售費用分別為189億、183億和130億,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5%、9.7%和7.8%。
格力管理費用控制得非常好,2020年管理費用36億,相當於美的的38.9%,佔營收的比例為2.1%;同期美的管理費用達92.6億,佔營收的3.3%。
至於研發費用,二者不遑多讓,2020年美的、格力分別為101億、60.5億,佔營收的比例均為3.6%。但美的研發費用比格力多40.7億、金額高67.2%。40多億,能做許多事,這就是規模優勢。
2020年美的、格力總費用率分別為16.5%、13.5%,美的再次比格力高3個百分點,格力專注空調這個因素仍起很大作用。
3)淨利潤&現金流
2012年,方洪波、董明珠接班時,美的、格力淨利潤分別為32.6億、73.8億,格力盈利能力遙遙領先;2014年,美的、格力淨利潤分別為105億、142.5億。2012年格力淨利潤為美的集團的226%,2014年這個比例降至136%。
2015年,美的、格力淨利潤分別為127億、126億,格力爆冷被超越。
隨後幾年,格力重新振作,2015年淨利潤是美的的105%;2017年、2018年連續超過美的的120%。
2019年,格力淨利潤再次被超越;2020年格力淨利潤222億,相當於美的的80%。
2021年Q1,格力扣非淨利潤達33億,同比增長131%;而美的扣非淨利潤為66.5億、同比增長38%。一季度是空調銷售淡季,格力受此影響遠大於美的,2021年Q1格力淨利潤接近美的的50%已經算是奇蹟,2020年Q1這個比例不到30%。
2020年,格力淨利潤為美的的80.6%,而經營活動現金流僅為美的的65%(2018年這個比例曾高達96.7%)。
由於季節性因素,格力Q1經濟活動現金流有可能出現負值,2020年Q1淨流出118億、2021年Q1淨流出43億。
營收、淨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美的三大核心指標全面超過格力,市值比格力高60%有一定道理。
分紅,格力“動作變形”
格力、美的都有分紅、送股非常“豪爽”的口碑。
2012年董明珠“執政”以來,除2017財年,每年都有例行“紅包”,2018年、2020財年還各發了兩次(中報、年報)。
2020年H1淨利潤63.6億,分紅支出59.2億;2020年淨利潤222億,預計分紅支出178億。2020年兩次分紅合計支出將達237億,相當於淨利潤的107%。
董明珠如此熱衷於現金分紅,並非完全沒有私心。執政前,董明珠在2008~2011年分到2971萬;執政後2012年分得2115萬;2016年分得7977萬,累計3.13億;按2020年分紅計劃,董明珠可分得1.78億,分紅收入累計達6.38億。
以上只是董明珠直接持股所獲現金分紅。按2020年分紅方案,持有9億股的“珠海明駿合夥企業”(董明珠的一致行動人)將分得36億元。
美的分紅也很慷慨,但不失理性:一是現金分紅占淨利潤的比例最高44%;二是金額穩步提升,沒有大起大落,更不會不分。
2017年“任性”不分,2020年分掉的現金超過淨利潤,格力分紅動作有些“變形”,根源顯然在“董小姐”的心態。
多元化、壓貨、大分紅、大回購……能使的招數已經使盡,不論營收、利潤還是市值,格力已經沒有翻盤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