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和我在黃油中聊天的美少女竟然是真人的那點事
上個月裡,我瀏覽器中的所有Google廣告推送欄位,幾乎都被同一個遊戲的廣告佔滿了,幾個相貌可愛的女孩子,輪流以CG 的形式出現在畫面中央,右下角寫著這個遊戲的名字——《Plus Links》。
這事情本身並沒有什麼稀奇的,而且硬要說的話,可能還與我自己長期以來的瀏覽習慣有脫不開的關係。你不得不承認,Google弄得那套的用戶數據模型,有的時候真的領先業界十年。
但這些都不是今天的重點。
這是其中的一個版本
在一般情況下,我並不會對這些角落裡的廣告起什麼興趣,這些長期以來的廣告推送,大概也只是從我數據模型中“遊戲”“動畫”“DMM” 等詞條演算得出的,更不要說這些遊戲的大部分,都不過是粗製濫造的換皮頁遊,但最終它還是成功勾起了我的興趣。
原因有兩點:其一在於它在一個月裡的出現頻率實在太高了,除了Google推送欄外,法米通、4Gamer 等媒體網站中,都出現了該遊戲的大幅宣傳頁,看起來錢應該是沒有少投;而吸引我的第二點,則在於遊戲宣傳中多次出現的“現實聊天(リアルチャット)”一詞。
遊戲官網上,對於“現實聊天”要素玩法的說明
這兩點主要原因,加上熟悉的聲優和可愛的角色,我順利被吸引進了遊戲官網,不過那個時候遊戲還處於“事前登錄”,也就是前期準備環節,我也就沒有太過上心,也沒覺得會有機會為它寫一篇什麼文章——直到一個月後,也就是上個星期,遊戲正式上線,事情才變得有意思起來。
在開始正文之前,先來簡單看一下這個叫做《Plus Links》 的遊戲,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簡單來說,這是一款融入了“聊天”要素的類“Galgame”, 玩家需要通過和女孩子交流,增加好感度解鎖新的故事,但其特殊的地方在於,遊戲對話沒有預先設定好的選擇肢,所有台詞都由玩家自己輸入,而對方也會根據你的輸入的文字,作出相應的回复,能讓人產生“好像真的在與角色聊天”一樣的錯覺。
遊戲的故事發生地以現實中的東京池袋為藍本,也是為了讓玩家更容易代入遊戲
聽上去好像還挺有意思的,但在上線當晚我登入遊戲後,卻發現事情有些不對。
在簡單的教程過後,我從地圖上選擇了一名角色並順利進入第一章劇情,但當我對她劇情中的第一個疑問做出回答時,得到的卻是一張寫著“入場限制”的通知。
看來是玩家太多把遊戲的正常機能整停了,服務器無法承受突增的訪問量而宕機,這在剛剛開服的遊戲中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但顯然是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非常抱歉。現在正在實行入場限制。”
到了第二天,不少論壇中開始出現標題類似於“《Plus Links》 疑似使用人力回复”的帖子,內容也多在描述沒有被“入場限制”阻擋的那批玩家,在遊戲中遇到的“奇怪經歷”。
原來,《Plus Links》 在當天上線一個半小時後,就因為玩家人數過多而進入“限制”狀態,可成功進入遊戲正片的“少數幸運兒”,也很快在和“女孩子”們的對話中,發現了一些不太對勁的地方。
在普通玩家心中,所謂“現實回复”應該是一種基於智能AI, 對玩家話語中的關鍵詞產生反應,並回以相應的詞句,最終把話題繞回預先設定好的劇本中的設計,雖然有時會出現話語邏輯上的問題,但其信息處理效率之高,不是人力可比的。
高級的有蘋果的Siri,低級的有各色的“智能”客服
問題在於《Plus Links》 中的女孩子們,作為人工智能來說似乎有點太“智能”了,除了能夠對奇怪的問題作出適當回應,甚至還能對玩家的“雙關笑話”做出合適的反應(簡單來說,就是懂梗),在剛開始時讓不少玩家吃了一驚。
但很快,智能的“代價”就逐漸顯現出來,女孩子們對於玩家的回復開始變慢,有玩家開始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對面是不是“真人”在回复?因為玩家變多了,就回不過來了?
過了兩個小時仍然等不到回复的例子,不在少數
但如果光是這樣,玩家還可以理解為服務器負荷太大,信息處理不過來了,而之後幾則關於“錯別字”的推文,卻幾乎把這種猜想給逐步變成了現實。
有的玩家發現,在女孩子們的對話台詞中,偶爾會出現了缺少元音這樣,只有手打才會出現的失誤。一時間,玩家們的話題又從單純的“運營無能”,轉到了女孩子的“中之人(扮演角色的人)”上,如果對面也是現實中的真人的話,那自己到底是在和誰說話?
“回复慢點也沒事,至少不要打錯別字啊!”
更糟糕的是,在這之後,又有玩家在發出了一張更加離譜的聊天記錄,從記錄上看,一名角色名叫做“豚小屋”的玩家,在和一名叫做“露草”的角色交流時,對方的口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叫做“坂道”的陌生名字,讓人不免在腦中聯想到一個詭異的NTR 場景,這也更加坐實了女孩子背後的“真人”,正在同時和多人進行交流的猜想。不管怎麼說,弄錯玩家姓名這事,都不太像是如此“智能”的AI 會做出的事情。
從圖片上的情況來看,應該是“女孩子”把其他玩家的姓名弄混了
在這之後,無法接受“女孩子”裡有另一個人的玩家、因為無法進入遊戲而積攢了一肚子怨氣的玩家,以及一直在旁邊看樂子的玩家,終於達成了意見上的一致,那就是去看看遊戲中,這些可愛的女孩子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現實情況是,當一位網友將自己在招工網站上,發現的求人信息貼出後,一切的美好幻想,似乎在一瞬間都被徹底打碎。
在求人信息中,寫著這樣的工作內容:在男性向R18 遊戲中,扮演遊戲角色與玩家進行對話,報酬是每通回复5 日元(約等於人民幣0.3 元)。
更關鍵的是,這條招牌啟事並沒有限定應聘者的“性別”和“年齡”,也就是說,這些說話好聽,相貌可愛的美少女背後,有很大可能是一位賺著外快的中年大叔。
“如果有類似的打工就好了”“還真的有……”
不過,這裡的招工信息並沒有寫明遊戲標題,而從時間點上計算,也不排除是其他同類游戲的可能,但不管怎麼說,此類信息的存在,都已經充分指出了《Plus Links》等同類游戲中,這些充滿“智能”的女孩子背後,最有可能的真相。
在這之後,又有網友“現身說法”,表示自己曾經參加過類似工作的面試,還表示工作地點在非常不錯的地方。到了這一步,《Plus Links》 也終於以一種類似於“炎上”的方式,火出了玩家圈子,許多對頁遊沒有興趣的玩家,也紛紛關注起它,儘管它的運營似乎還處於嚴重的“人手不足”當中。
順便一提,直到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這個“入場限制”依然沒有解除,而且看現在的情況,大概到這篇文章發表也不會解除。
29 日晚,入場限制曾被一時解除,但很快就再次恢復
在這裡,我們想把事情往回倒一倒,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雖然用“人力”和玩家聊天的形式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但我卻從未使用類似於“欺騙”之類的詞語。
在整個騷動中,儘管《Plus Links》 的運營方從未對是否使用“人力”,冒充角色和玩家聊天的事情進行過回應,但很大可能並不是為了欺騙玩家,所謂的使用“智能AI” , 其實也只不過是玩家們“一廂情願”的猜測罷了。
雖然對於DMM GAMES 來說,類似於《Plus Links》 這樣的“聊天遊戲”是第一次,但其實在日本遊戲界裡,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了。
而且硬要說的話,前段時間大火的遊戲《生命線》,其實和它也是同根同源的
此類游戲的鼻祖,最早的靈感來源,大概需要追溯到互聯網早期的“郵遞型遊戲”,在隨著時代發展,一度被人們遺忘後,又通過智能手機及各種SNS的流行而復蘇,並逐漸演變成為一種以“仿SNS風”為主流,可以一個人享受與角色交流樂趣的遊戲方式。
雖然在同類游戲中,並不缺乏帶有新意的作品,但在最後玩家們發現,似乎最適合這種表現形式,成本又最低的,還只能是“戀愛類”遊戲,通過預先編輯好的台詞,玩家可以非常簡單地融入和遊戲角色的交流中。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郵件遊戲”,很簡單就能找到大量類似玩法的遊戲
此類游戲的台詞大都預先被設計好,玩家需要做的就是對屏幕那邊的角色的每一句話,選擇相應的文本,並藉此提升(降低)好感度,看看這個發生在手機中的“戀愛故事”將會如何發展。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此類游戲中,“女性向”作品有著壓倒性市場佔有率,而為了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追求更強對話真實感的“實時聊天”機制,也就誕生了。
這批遊戲顯然已經受到了“F2P( 遊玩免費、道具收費)”遊戲風潮的“毒害”,為了實現一對一,實時與用戶交流的目的,清一色地採用遊玩免費,道具收費的盈利模式,可惜的是,我對這批女性向遊戲的具體內容,並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實際上在這個時候,採用“真人”進行回复,就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2016 年的手機遊戲《心跳男友》,就因為回復過於真實被懷疑使用真人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是否使用了真人,《心跳男友》都沒有引起什麼過多的爭議(當然也沒有發生“入場限制”的情況),玩家想要體驗和男性角色的真實聊天,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但當這套模式被男性向遊戲廠商盯上,事情就有些不對勁了。
2019 年前後,以《二次元女友》《另一個女主角》為首的免費遊戲,開始在市面上出現,當時所打的宣傳口號,同樣是“可以自由地與二次元女孩子交流”、“新時代聊天戀愛遊戲”,賣點都和現在的《Plus Links》 如出一轍,遊戲的背景不再拘泥於單一的“SNS” 畫面,而是像普通的“Galgame” 一樣,讓玩家和女主角們處於同一空間,製作出一種“一對一”直接對話的錯覺,同時這些遊戲還全部清一色的,都是“R18” 遊戲。
《二次元女友》
“和二次元女孩子享受真實的聊天”
聽上去好像很有趣對吧?但其本質也不過只是換了皮的騙錢頁遊,而且“騙”的還挺狠。就和我在上面說的一樣,這種遊戲全都採用F2P 的大框架,再以“聊天”和“成人內容”為賣點,要求玩家使用“收費道具”加深角色好感,甚至以氪金量對玩家進行區別對應。
而在關鍵的“真實對話”上,這些遊戲也大多采用了“一半人力(對玩家的語句做出應對)加一半電腦(向事先安排好的劇情方向引導)”的方式,盡可能壓低了運營成本。
不過即使是這樣,還是難免會出現對話邏輯不通,或者無視玩家“怪話”的時候,加上本身遊戲中之人的性別疑點,這幾款遊戲並沒能掀起什麼討論,很快就被埋沒在了時代的浪潮中。
再回頭看看,究竟為什麼《Plus Links》 的討論度會如此之高?
其實這樣想想,宣傳中所謂的“新時代”,其實也不過是舊技術的一次土到不行的“再利用”罷了,《Plus Links》 真正能在開服前,就吸引到如此多玩家的原因,大概還是要歸功於DMMGAMES, 為其所花的大量宣傳費用。這筆錢的規模大到讓所有人都誤以為,他們甚至開發了一款跨時代性質的聊天“AI”—— 但說到底,還是人力更加便宜。
至此,便有了我在文章開頭的遭遇。
我被打上DMMGAMES 的標籤,大概率是因為這個遊戲
就在網友們對《Plus Links》, 以及同類游戲進行討論時,有這樣一個設想經常被提出:既然男女玩家都對“實時聊天遊戲”,有著同樣的需求,那為何不製作一款遊戲,直接讓男女玩家分別扮演各自的角色,既討好兩撥玩家,還省下了回复信息的人力費用,豈不是天才設計?
排除那些打著MMO 旗號,實則被當做“相親平台”的網絡遊戲,或者帶有“網騙”性質的“殺豬盤”外,還真有過這樣一款和這些“實時聊天”性質非常相似的遊戲,而且名氣還不小。
2006 年,科樂美公司就曾經在電腦上,推出過一款沒有“戰鬥”或“冒險”要素,讓玩家們,互相化身遊戲中角色的MMO 作品。而這款遊戲,就是大名鼎鼎的戀愛模擬類游戲鼻祖,《心跳回憶》系列推出的“傳奇”作品,《心跳回憶OLINE》。
《心跳回憶Girl’s Side》( 女性向作品)的熱銷,也為本作也賺得了不少女性玩家
遊戲的主要玩法,在今天看來簡單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玩家需要扮演學園裡的一名高中生,和同班同學們(也就是其他玩家)一起享受學習、社團、戀愛等青春生活,具體玩法多為小遊戲和聊天對話為主,當時的科樂美還特意製作了TV 動畫《心跳回憶Olny Love》( 同樣簡寫為“心跳回憶OL”), 為遊戲宣傳造勢。
《心跳回憶Olny Love》
雖然遊戲也有著可以攻略的固定NPC, 但在更多時候,玩家之間的相互交流才是運營想要看到的。就這樣,玩家們在遊戲中開始了二週目的“高中生活”,其中當然不乏願意享受氛圍,和平相處的玩家,但人與人之間總有價值觀上的差異,現實中如此,遊戲中就更不用說了,而其完全依存於玩家行為的遊戲內容,也在不久之後顯露出貧乏之色。
現在看來,比起網游,這更像是某種高級聊天室
2007 年,因為運營理念、玩法單薄,以及玩家間衝突等種種原因,開始僅一年的《心跳回憶OLINE》 便停止了一切更新和維護。
就這樣,想法超前的《心跳回憶OLINE》 在將玩家們的青春回憶,徹底葬送在櫻花樹下,拆散遊戲中的“戀人”同時,也為所有業界同行們,敲響了網游玩法設計上的警鐘,那就是永遠不要把遊戲的核心玩法,寄託在玩家間的交流上。
和現在我們看到的“實時聊天”遊戲不同的是,《心跳回憶OLINE》 的玩家們,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對面的女孩子(男孩子)後,可能有著一張完全不同的陌生面孔,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願意相信“不切實際”的美好。
不少玩家在那之後,只留下一張畢業證書
就像曾經在日本網絡上,一度引起熱議的“情書扭蛋”,顧客花上200 日元就能從扭蛋機中,獲得一封女孩子的手寫情書,版本從“同班同學”到“妹妹”,引得不少男性慕名前來——
即使在得知這些“情書”的內容,其實全部由扭蛋店的男性店長構思後。
據說寫情書的好像確實是女孩子就是了
雖然我並不喜歡《Plus Link》 這樣,打著噱頭騙氪的多人遊戲,但光就虛擬角色裡有“真人”而言,也不全是壞事。那些遊戲動畫中,可愛的女性角色背後,也是無數“大叔”絞盡心血,編織出的美麗“謊言”。畢竟,比起一個不夠智能的AI, 能夠快速思考,了解玩家需求和喜好的真人,顯然更符合用戶群體的需求。
如此看來,在當下這樣困難的社會環境當中,即使承受“炎上”帶來的非議,也不願、也從來沒有承認,“美少女”們存在什麼中之人,這也算亞文化,給死宅們留下的最後一絲慰借和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