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談校外培訓監管:目的在規範淨化而非消滅所有培訓機構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在線教育行業註銷或吊銷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資本市場上培訓股整體跌幅較大,行業正經歷一輪大洗牌。筆者以為,某些資本從教育培訓領域退潮,有利於讓教育回歸初心,讓行業發展駛上良性軌道。
資本求快,教育求穩;資本具有逐利性,教育具有公共性,二者似乎是一對天生的矛盾體。近年來,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在有關資本加持下,盲目追求規模和體量增長,而忽視了自身質量和軟實力建設,導致校外培訓市場亂像不斷。
教育培訓行業不是一般性行業,具有很強的行業特點,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本應是課程體系研發、教學模式創新、教書育人效果等。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校外培訓機構重營銷、輕教學,販賣焦慮情緒,遠離行業初心,備受社會詬病。
不可否認,適當的校外培訓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對於滿足部分學生學習需求、培育發展興趣特長、拓展綜合素質具有一定作用。但必須指出,校外培訓市場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有序規範的基礎上,應平衡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果完全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就會造成機構的野蠻生長和競爭失序,從而加劇教育不公和社會焦慮。
校外培訓市場監管的根本目的在於規範行業和淨化市場,而不是消滅所有的培訓機構。儘管監管舉措會對部分校外培訓機構的某些行為有所限制,短期內對行業發展帶來某些壓力,但從長期看,這是有利於促進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的。對校外培訓機構而言,理性的選擇是順應規律,及時糾偏,找准定位,找回初心。
需要警惕的是,“培訓熱”轉場或將滋生新的亂象。據報導,在校外培訓機構某些不正之風被暫時剎住後,近期家教市場熱度急劇上升,其背後的問題值得重視,比如上門安全、監管盲區等。在相應的市場需求下,有關人員一哄而上,教學效果和評價體系沒有統一規範,產生糾紛後將面臨維權困境。期待校外培訓市場進一步淨化,行業發展更加規範有序、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