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在行星撞擊滅絕之前恐龍已衰退了1000多萬年
6600 萬年前恐龍的滅絕,業內共識是由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造成的。不過古生物學家爭論的一個焦點在於,在撞擊發生之前它們是否已經在衰退了。今天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遭受行星致命撞擊之前它們已經衰退了1000 多萬年。
The last march of dinosaurs. Credit: Jorge Gonzalez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蒙彼利埃進化科學研究所(法國)的CNRS 研究員Fabien Condamine 說:“我們觀察了整個白堊紀種群最龐大的六個恐龍家族,時間跨度從1.5 億年到6600 萬年前,並發現它們整體上都在進化和擴張,顯然是成功的”。
不過隨後他表示:“不過,在7600 萬年前,它們顯示出突然的衰退。它們的滅絕率上升,在某些情況下,新物種的起源率也下降了”。
該團隊使用貝葉斯建模技術來解釋幾種不確定性,如不完整的化石記錄、化石年齡測定的不確定性,以及進化模型的不確定性。每個模型都被運行了數百萬次,以考慮所有這些可能的錯誤來源,並找出分析是否會收斂於一個商定的最可能的結果。
蒙彼利埃進化科學研究所的Guillaume Guinot 也幫助進行了計算,他補充說:“在所有的情況下,我們都發現了在火山口撞擊之前的下降證據。我們還研究了這些恐龍生態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很明顯,吃植物的物種往往首先消失,這使得最新的恐龍生態系統不穩定,如果環境條件變得有害,就容易崩潰”。
該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來自布里斯托爾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邁克·本頓(Mike Benton)教授,他補充說:“在分析中,我們探討了恐龍衰退的不同種類的可能原因。很明顯,有兩個主要因素,首先,整體氣候變得更冷,這使得可能依賴溫暖溫度的恐龍的生活更加艱難。然後,食草動物的消失使生態系統變得不穩定,容易出現滅絕的級聯現象。我們還發現,壽命較長的恐龍物種更容易滅絕,也許反映了它們無法適應地球上的新條件”。
Fabien Condamine 表示:“這是生命進化的一個關鍵時刻。世界已經被恐龍主宰了1.6億年,隨著它們的衰落,其他群體開始崛起,包括哺乳動物的主宰地位。恐龍大多是如此巨大,它們可能幾乎不知道毛茸茸的小哺乳動物就在樹叢中。但是,在恐龍消失之前,哺乳動物的物種數量開始增加,然後在撞擊之後,它們有機會建立我們今天看到的新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