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遺忘”對地球的傷害
據國外媒體報導,每當新的一代人登上歷史舞台,隨著年華老去,他們都很容易忘記自己年輕時是什麼模樣。人們但凡過了35歲,就免不了對年輕人大加挖苦和嘲弄。
“這種’代際鄙視’其實是一種由來已久的人類行為,”小說家道格拉斯·科普蘭在本月初發表在《衛報》上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據他回憶,二戰後“嬰兒潮”一代人長大後,也曾對他這樣的“X世代”(1965年至1980年間出生的人)頗為鄙夷;而他這代人又對“千禧一代”(80後和90後)只吃牛油果和麵包的飲食習慣大加嘲弄。如今又有了喜歡刷短視頻App和大談身份政治的“Z世代”,他們自然也會遭到上一輩人的批判。
這種現像其實有對應的科學術語,叫做“現在這些孩子”效應,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的文字記載。“至少從公元前624年起,人們就開始哀悼’一代不如一代了’。”給這一現象命名的心理學家指出,“數千年來,對’現在這些孩子’的抱怨始終延綿不絕、代代相傳,說明這些批評既無道理,又並非與某種特定的文化、或某個特定時間段有關,而是代表了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幻覺。”
研究人員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往往會忘記自己在一生中也經歷了成長和改變,因此總認為年輕人的成熟度、態度和行為會始終如此、一成不變。
不過,隨著人類代代相傳,會忘記的還不止這點。除了“代際鄙視”之外,還有一種不那麼明顯的現象,叫做“代際遺忘”,會深刻地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且不幸的是,無論我們年齡幾何,都會受到這種心態的影響。
每一代人所接手的世界都是由上一代人塑造而成的,但人們似乎總是忘記這一點。就拿科技來說,如今這代人對科技的理解是智能手機、加密貨幣或互聯網,但情況並非一直如此;科技一度是以氣動或蒸汽裝置為核心的,而不是矽。因此有一名計算機科學家甚至打趣道,科技的定義應該是“一切在你出生後才發明的東西”。
有些發明在我們的生活中簡直無處不在,以至於我們甚至忘記了這些都是科技。就像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指出的那樣:“我們已經不把椅子看做科技了。在我們眼中,椅子就是椅子而已。但在很久之前,人類一度連椅子應該有幾條腿、應該有多高都不知道。”
現如今,就連普通人生活的先進與奢華都已達到了過去的特權階級難以想像的程度。如果埃及豔后或伊麗莎白一世穿越到了現代,了解到我們的疫苗、抗生素、以及家家戶戶都有的馬桶和冰箱,她們也一定會對如今的世界驚嘆不已,我們卻早已習慣了。
新一代人還會“默契”地忘記,那些積極的社會變革都是在過去的少數群體推動下才得以實現的。女性參政論者們對婦女選舉權的推動就是一個例子。男女普選權在歷史上並非一直都像如今這般天經地義,但人們卻總是忘記這一點。
不過,如今這一代人不僅會忘記前輩們做出的積極變革,還鮮少注意到前幾代人對這個世界造成的破壞。
這種特殊的“代際遺忘”現象最早是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的。有一天,漁業科學家丹尼爾·保利在自己的同輩人身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客觀數據顯示,有些魚類的數量的確在一直下降,但每一代科學家似乎都將越來越低的魚類數量和多樣性當做自己的研究“基線”。例如,保利記得有一名同事的祖父曾經抱怨過,他上世紀20年代在英國北海捕魚時,總有藍鰭金槍魚誤撞進他的漁網裡。但如今,藍鰭金槍魚在這一海域已近乎絕跡。
保利就此撰寫了一篇簡短、但影響深遠的論文。他指出,這一盲點說明,科學家並未充分考慮到消失的物種種類一直在增加,每一代人都將當前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視為“正常情況”。這種現像被他命名為“移動基線綜合徵”。
自這一概念提出後,除了漁業學界之外,眾多領域都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幾年後,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皮特·卡恩又描述了在全然不同的背景下發生的一種相似現象。當時,他想弄清兒童對自己的生活環境質量會產生怎樣的感知。在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黑人社區開展了一系列訪談後,他發現當地兒童可以很清晰地描述出什麼是空氣污染,並且會強調其它城市的空氣污染有多麼嚴重。但他們卻往往忘記,自己所在的休斯頓已經成為了全美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卡恩後來在論文中指出:“這些孩子生在休斯頓,大多從未離開過這裡。他們都將這裡的情況當做了’基線’,認為這樣的環境才是’正常環境’。”
卡恩指出,我們其實都會經歷這種“代際遺忘”。不僅個人會忘記自己過去的經歷,整個人類似乎全都“忘記”了自然界過去的模樣。“這已經成為瞭如今最緊迫的心理問題之一。像土地沙漠化、海洋酸化和氣候變化等問題雖然難以解決,但至少大多數人都承認這些是’問題’。”
即使是自家附近的自然環境,也很容易被人們忘卻。動物學家莉齊·瓊斯和同事們最近採訪了一些英國人,讓他們回憶一下自己在接受采訪時、以及自己18歲時,對10種常見花園鳥類的印象。結果發現,受訪者越是年輕、年齡越接近18歲,就越無法準確描述英國鳥類經歷的長期生態變化。瓊斯和同事們指出,鋪天蓋地的椋鳥在英國一度是個常見景象,但在1967年到2015年間,它們的數量僅在英國就減少了87%。“擋風玻璃現象”也是個很好的例子:許多年長者都觀察到,如今被車撞死的蟲子比他們年輕時少了許多,但年輕人卻意識不到到這種變化。
那麼,我們能否阻止“代際遺忘”的發生呢?其實,我們只需對新生代開展宣傳教育就可以。但卡恩提出,這種“教育”並不一定要在學校裡進行,而是建議由年齡漸長的幾代開展“互動式教育”,鼓勵兒童和年輕人盡可能多多接觸大自然。這種接觸不需要搞得多麼浪漫,比如到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裡徒步,而是簡簡單單就行,比如到天然水域邊走一走,認一認夏天的野果子,哪怕是在草坪或土地上躺一躺都行。無論你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時不時地感受一下大自然。
隨著每一代人逐漸老去,也許都會忍不住將“現在這些孩子”掛在嘴邊,就像我們年輕時、前幾代人也喜歡指責我們一樣。但為了確保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美好回憶不會消逝無踪,我們最好多向下一代人講述自己的經歷、而不是對他們的批判。(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