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可以混打嗎?柳葉刀研究顯示疫苗混打後特異性抗體顯著增高
主動免疫是全球防控新冠疫情的基石。迄今為止,歐盟委員會已授權四種新冠疫苗上市,包括兩種mRNA疫苗和兩種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BNT162b2(Comirnaty,BioNTech,Germany)和CX-024414(Moderna,Cambridge,USA);腺病毒疫苗ChAdOx1-S(Vaxzevria, AstraZeneca, Oxford, UK)和Ad26.Cov2.S(Janssen-Cilag International NV, Beerse, Belgium)。
目前,mRNA疫苗和ChAdOx1-S疫苗接種遵循同源計劃(即順序給藥相同疫苗)。然而在接種ChAdOx1-S疫苗的人群中出現了罕見但嚴重的血栓形成並伴有血小板減少症,這些不良反應導致一些歐洲國家修改了國家免疫策略。瑞典、法國、德國、挪威和丹麥等國家建議BNT162b2作為ChAdOx1-S接種人群的加強劑量給藥。雖然有動物模型實驗表明異源疫苗接種方案(即不同技術生產的疫苗混打)可產生強大的免疫反應,刺激特異性抗體滴度的顯著增加,但是尚無臨床異源疫苗接種相關的反應原性或免疫原性支持數據。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於2021年6月25日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本研究旨在評估第一針接種ChAdOx1-S疫苗第二針接種BNT162b2疫苗人群的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這是首個評估異源疫苗接種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的臨床研究。
研究方法
該研究(CombiVacS)主要在西班牙五所大學附屬醫院進行,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的II期研究,該研究已在EudraCT(2021-001978-37)和ClinicalTrials.gov(NCT04860739)註冊,研究還在進行中。
研究招募對象為年齡在18-60歲、在篩查前8-12週接種單劑ChAdOx1-S疫苗 且無SARS-CoV-2感染史的成年人。符合入選標準的人按照2:1被隨機分配到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人群將接種接受一次BNT162b2(0.3 mL),對照組無干預措施。通過收集研究對象的接種疫苗當天、第7天、第14天的不良反應事件和血標本,進行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方面的評估。
研究主要結果是比較接種BNT162b2疫苗後14天針對新冠病毒RBD和S抗原特異性抗體的差異,次要結果是採用假病毒中和試驗評估抗體功能,並使用乾擾素-γ免疫試驗評估細胞免疫反應。反應原性結果是評估接種BNT162b2後7天內的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
研究結果
在2021年4月24日至30日期間,在西班牙的五所大學附屬醫院共招募了676名符合入選標準的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4歲,382名(57%)為女性,294名(43 %)為男性。研究對象按照2:1隨機分配到干預組(n=450)或對照組(n=226)。最後663(98%)名參與者(干預組441名,對照組222名)在第14天完成了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異源疫苗接種第14天新冠病毒RBD特異性抗體滴度的幾何平均值在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干預組RBD特異性抗體平均為7756.68 BAU/mL(95% CI 7371.53 -8161.96),對照組平均為99.84 BAU/mL(95% CI :76.93-129.59);干預組是對照組的77.69倍(95% CI 59.57-101.32)。另外,接種第14天新冠病毒S抗原特異性抗體的滴度在兩組之間也有顯著性差異:干預組S抗原特異性抗體平均為3684.87 BAU/mL(95% CI 3429.87-3958.83),對照組平均為101.2BAU/mL(95% CI :82.45–124.22);干預組是對照組的36.41倍(95% CI 29.31–45.23;p<0·0001)。
研究通過假病毒中和試驗評估抗體功能的實驗發現,在干預組中,96名(74%)參與者在第0天沒有表現出或非常低的中和活性,129名(100%)參與者在第14天表現出中和抗體,129名參與者中有126名(98%)表現出高(NT50>1:300和<1:1000)或非常高(NT50>1:1000)的活性。干預組基線水平為41·84(95% CI 31.28-55.96),第14天水平為1905.69(1625.65-2233.98),干預組中和抗體的平均數較基線水平增加了45倍,而對照組中和抗體活性在第14天與基線相比無顯著差異。
在細胞免疫方面,該研究在151 名研究對象(n=99 干預組,n=52 對照組)中評估了功能性S抗原特異性T 細胞反應的動態變化。研究發現,第0 天干預組的IFN-γ釋放值平均為129.63 pg/mL(95% CI 103.51-162.35),對照組IFN-γ平均為151.63 pg/mL(95% CI 114.09-201.53)。在異源疫苗接種第14 天,干預組的IFN-γ 產生顯著增加,平均為521.22 pg/mL(95% CI 422.44-643.09),而對照組IFN-γ 產生無明顯變化,平均為122.67 pg/ ml(95% CI 88.55-169.95)。
反應原性分析基於乾預組448名個體中徵集的不良事件分析。最常見的全身反應包括頭痛(n=199 [44%])、肌痛(n=194 [43%])和不適(n=187 [42%]),其他相對少見的全身不良反應為發燒( n=11 [2%])。局部不良反應最常見的包括注射部位疼痛(n=395 [88%])、硬結(n=159 [35%])和紅斑(n=139 [31%])。在干預組接種疫苗後7天內報告的1771起不良事件中,大多數為輕度(n=1210 [68%])或中度(n=530 [30%]),並且是自限性的,沒有嚴重的不良事件的報告。研究意義
該研究表明,在第一劑接種ChAdOx1-S疫苗的個體8-12週後予以第二劑接種BNT162b2疫苗後14天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顯著增加,異源疫苗接種能夠極大程度增強疫苗接種效果,產生高滴度抗體。不過該研究只進行了單獨接種ChAdOx1-S疫苗和混合接種ChAdOx1-S+BNT162b2這兩組人群對比,並沒有與接種兩次BNT162b2疫苗或者接種兩次ChAdOx1-S疫苗的人群進行免疫反應的對比。該研究還在進行中;未來比較同源和異源疫苗接種的研究結果會陸續公佈,可能會對疫苗接種策略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Immunogen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of BNT162b2 booster in ChAdOx1-S-primed participants (CombiVacS):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June 25, 2021 DOI: https://doi.org/ 10.1016/ S0140-6736(21)01420-3
本文來源華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