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申創業板羅輯思維是知識付費還是皇帝的新衣
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輯思維)從事終身教育業務,科創板上市無望後,2020年9月25日,羅輯思維又向深交所遞交招股書,轉而申請創業板。今年五月末,政府新出台了“教育培訓機構不得上市”的政策,羅輯思維雖然處於互聯網、文化傳播和教育的交叉行業,但半隻腳踏入在線教育行業難免不受到波及。
現如今快要到了2021年的7月,羅輯思維IPO還在問詢階段,不知羅振宇的上市願望會不會又一次落空。
羅振宇的邏輯思維
如今的羅輯思維是一家估值七八十億的大公司,而它的源頭是九年前羅振宇打造的一個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
2008年之前,羅振宇的身份是CCTV的主持人,2008年之後,羅振宇從央視辭職,成了自由職業者。2012年,羅振宇帶著個人知識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闖入大眾的視野,據百度百科的說明,《羅輯思維》旨在以“身邊的讀書人”形象成為一代中國人的成長伴侶,引導獨立、理性的思考。那時候的羅振宇還會自稱知識分子,到了2015年,羅振宇在《羅輯思維》第117期節目裡則以富蘭克林自比,堂而皇之的號稱自己是個商人。2016年5月,知識服務應用“得到”App正式上線,也是從2016年起,知識付費成了文人創業的風口。
2017年7月,網傳的《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價值分析報告》文件顯示羅輯思維羅輯思維計劃Pre-IPO輪融資9.6億元,估值70億,並且計劃2018年下半年在A股提交IPO申請,目標2019年底前在創業板上市。對此,羅振宇回應稱“被上市”,但是也坦言“創一回業,說沒有上市的願景是假的。”
從後續羅輯思維披露的信息看,該文件信息真實性很高。羅輯思維確實在2019年底(10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擬在科創板上市,而且從2017年披露的融資信息來看,投資方確有文中提到的英雄互娛與騰訊投資。“向利而生”是商人的本性,從羅振宇離開央視不難看出其逐利的動機。不管這個動機在一開始多麼容易忽視,在馬雲、柳傳志、林利軍、徐小平等資本大佬的加持下,一輪又一輪融資的利益驅動下,不上市反倒是意料之外的事。
初期,羅振宇只打造了一個知識IP,到後期邀請數不勝數的垂直領域頂尖知識IP加入進來。現在再打開得到app,界面已經很難有羅振宇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金融學、商業、心理學等14個分類里大咖的知識付費課程。
如果是按照開始的“替別人讀書”的產品定位,他確實做到了,而且把得到app搞得風生水起。作為一個曾經有央視光環加持的主持人,他哪怕是毫無準備的侃侃而談八個小時,這八個小時的表達中總會有一句話會讓聽眾有所思考。但如果定位是終生教育,羅振宇是不是一個好的人生導師,得到APP會不會成為得到大學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羅輯思維價值何在
思維造物是一家從事“終身教育”服務的企業。在線上,通過“得到”App、“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等平台向終身學習者提供課程、聽書及電子書等產品,在線下,通過“得到大學”、“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等形式,為終身學習者提供通識教育及技能培訓服務。前文提到的文件顯示,2017年羅輯思維估值70億,現在估值如何還未有定數。
結合招股書以及2017年網傳的文件,羅輯思維自2017年起至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為5.5億、7.4億、6.2億、6.7億,利潤分別為6131萬、4764萬、1.15億、 5507萬。營業收入整體呈現波動下滑態勢,而且利潤方面顯現出更大的波動起伏。
究其根本,2018年羅輯思維利潤下滑主要原因是銷量下降。以羅輯思維在中信出版的銷量為例,從2014年起,羅輯思維是中信出版的產品分發渠道之一,2016年和2017年,羅輯思維成為中信出版線上渠道的前五客戶,相繼貢獻了3313.28萬元和2124.39萬元的銷售額,但是到了2018年,羅輯思維跌出了中信出版線上渠道的前五大客戶榜單。
2020年業績受到影響主要原因是羅輯思維投資了酷得少年(天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酷得少年於2017 年成立,業務處於初始發展階段,財務信息並未公開,最終受益人為張泉靈女士。報告期內,酷得少年仍處於虧損狀態,因此羅輯思維2020年投資收益為-2829.50萬元。與2018年度相比,2019年公司投資收益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羅輯思維對酷得少年喪失控制權,核算投資收益6740.41萬元所致。除此之外,從毛利率的角度,對比剔除酷得少年前後毛利率的變化可知,毛利率被拉低的主要原因也與酷得少年有關。
羅輯思維與酷得少年的關係在招股書中只找得到2019年4月,酷得少年增資引入新投資人後不再屬於發行人合併報表範圍內的子公司。可是在全年利潤五千多萬且最終受益人不是自己的情況下,投資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並且虧損近三千萬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對此思維財經已問詢羅輯思維,可惜未得到回复。
羅輯思維價值何在?按照國內資本市場最簡單粗暴的估值方法:以利潤以及上市公司PE不超過23倍算,一家一年有3億利潤的公司最高可以估值達70億,可羅輯思維利潤遠不足三個億,又如何撐得起70億估值?
遙想2016年,羅輯思維、知乎、喜馬拉雅各路人馬紛紛湧入知識付費領域。羅輯思維轉型得到,知乎推出自己的知乎live,喜馬拉雅開始對部分音頻內容收費。一時間,知識付費被各路媒體吹捧成知識經濟的風口,而且一些資本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加持,但到了2021年,知識付費似乎站得還不夠高。
在知識付費的大背景下,羅輯思維的出現是知識被認可的必然結果還是蒙上知識面紗的粉絲經濟,是知識付費的大方向還是皇帝的新衣。這或許要到下一個五年才能定論。《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