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開放Workspace,它會是下個“被砍”的產品嗎?
Google“又”推出新的產品了,或者說,又為用戶“整合”出了一個新的產品。近日,Google 將一個名為Workspace 的產品正式開放給用戶。Workspace 名字看起來新,但內裡其實是結合了Gmail、Google Docs、Drive、Chat、Meet 等知名產品的集合體。
這款集合了郵箱、在線文檔、即時通訊等眾多服務的應用,本來承載著Google 企業級“線上協作平台”的眾望。但是,在遭遇到B 端企業用戶的冷遇後,現在團隊希望從普通用戶入手,試水C 端消費用戶,畢竟集合中的應用本身都是流行的免費應用。
雖說“觀念一變天地寬”,轉向消費級別馬上有了30 億“潛在用戶”,但是以Google“產品劊子手”的人設來看,Workspace 看起來很快也會“Bye Bye Space”。
碰壁企業市場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Google Workspace 這個名字,它其實也是去年10 月才誕生的概念,至今才8 個月大。
去年夏天,新冠疫情肆虐,越來越多人開始居家辦公。Google也決定在“線上協作”方向發力,將旗下的G Suite辦公套件(包括郵件、文檔、雲盤等功能)和通訊服務Google Chat、Meet、Duo整合到一起,推出一個完整的“協作平台”。
這個項目由前微軟 Office產品主管Javier Soltero負責。他於2019年10月加入Google,擔任負責G Suite的副總裁。G Suite業務隸屬於Google Cloud,為了將辦公套件和通訊服務整合成“協作平台”,Google破例將本屬於“平台和生態系統”事業群的通訊產品,也劃歸到G Suite團隊,由Soltero統一管理。
確定方向後,Soltero 先是火速將Google Meet 視頻通話功能,整合進了Gmail。Gmail 是Google用戶量最大的辦公產品之一,有15 億用戶,自然成為了Google切入“辦公場景”最重要的入口。Google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視頻通話服務,植入“郵件處理”場景。
在辦公領域,Google有很多成功的產品,有巨大的用戶基數,但缺乏一個統一、連貫的入口。因為Google的大部分產品都高度基於Web,用戶往往通過一個鏈接就可以直達“應用頁面”,比如一場視頻通話、一個協作文檔、一個雲盤文件……不同的應用產品之間,很難形成生態效應。
Workspace 正是Google進行“整合”的嘗試。去年10 月,Google正式將G Suite 更名為Google Workspace,意思很簡單,這就是你“工作的地方”。
Workspace 以Gmail 為核心,因為大部分人開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郵件”。同時,Workspace 還將Google Chat、Meet 也放在了和郵件同層級的左側,用戶可以從異步的“郵件溝通”,順暢地切換到更同步的“聊天”、“通話”。
在此基礎上,Google將Google Docs 等功能也整合進了同一網頁,用戶可以在群聊溝通、視頻通話的同時,一起協作處理某個Docs 文檔、安排未來的日曆行程……
通過Google Workplace 同時進行通話和文檔協作|Google
Workspace 面向企業場景,代表了Google挑戰微軟Office 365,進軍企業市場的野心。它採用了和大部分toB 產品類似的定價,每個員工每月的費用在6 – 18 美元。Google將微軟的Office 365 視為了最大競爭對手,在Workspace 產品頁面裡強調,它相比Office 365 更具“協作性”、“溝通性”、“信息更易獲取”,“更容易塑造文化”。
但重整旗鼓的Workspace 並沒有取得特別理想的增長。去年4 月,Google公佈G Suite 有600 萬企業用戶,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只增長了100 萬。之後Google沒有再公佈過Workspace 的付費用戶數。
相比之下,微軟Office 365 遙遙領先。今年年初,有超過73 萬家公司購買使用了Office 365,企業場景下的用戶數接近億級。
轉向30 億普通用戶
想要打入企業場景,需要強勢的銷售體系和長久的客戶關係積累,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是微軟最擅長的事。對Google來說,事情卻恰恰相反。
Google是一個完全從平民土壤裡生長出來的公司,所有成功的產品、服務,幾乎都是靠著“免費”、“易獲取”的屬性,籠絡了大量用戶。
從“網頁產品”到“桌面應用”,再到“付費服務”,用戶的阻力層層遞進。Google想把一個高度基於“網頁”的產品體系,變成面向企業的付費服務,一定會遇到困難。
所以Google決定對Workspace 進行重新定位,換一個角度,繼續推進改革。它宣布,將Workspace 開放給全體Google用戶。這部分潛在用戶的數量高達30 億。
一切仍然從Gmail 開始,Google已經把Gmail 網頁版的界面標題改成了“Google Workspace”,現在用戶可以申請參與Workspace 個人版的測試。
從Google對外展示的界面演示上看,個人版Workspace 仍會是“辦公套件”和“通訊服務”的整合。界面左邊是郵件、聊天、視頻通話,右邊則是日曆、雲盤、文檔等應用,頂部還有標註自己“在線狀態”的按鈕。
Workspace 個人版的產品目標是“保留語境”。在Google的構想裡,用戶會以不同的方式溝通,無論是郵件、聊天、通話,但他們討論的“事情”,能一直貫穿其中。
比如幾個朋友想規劃一場旅行,做了一個Sheet 表格列活動計劃、預算,這個表格能夠穿插在各種不同的溝通場景裡。上傳到Drive 雲盤的酒店確認文件,也可以被群組裡的所有人隨時瀏覽。
Google Space 的界面演示|Google
為實現這一目標,Google還準備為Workspace 增加一個新的子產品,Space(空間)。Space 由Google Room 聊天室進化而來,用戶可以在一個房間里文字、語音聊天。Google表示會針對Space 改進聊天消息流、提供表情符號反饋、為用戶提供更多管理工具,並且允許用戶將房間設為“公開”。
這很像Discord,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溝通工具,能以不同方式通信,整合不同的服務。這讓它有進化成一個“社區”的可能。
Google承諾在夏天之前,為Spaces 設計一套精簡靈活的用戶界面。並將推出“智能畫布”功能,能夠智能識別用戶需求,將不同服務以“組件”的形式呈現,組合顯示在單個網頁頁面裡。
新的Workspace,整合了Google幾乎所有服務。Google希望為旗下近30 億用戶提供一個集成化的場景,將相對割裂的產品連接起來,探索更多增長的可能性。
但它在產品邏輯上與Slack、微軟Teams 等協作辦公軟件類似,又像是在往類似Discord 的社交工具方向發展,還未正式推出,就已經呈現出“失焦”的狀態。Workspace 仍只是一系列工具、產品的集合,沒有形成場景,缺乏對“協作需求”的洞察。
Google的第二增長曲線
多年以來,廣告一直是Google的核心業務,在收入中佔最大一塊比重。除廣告之外,Google Cloud 雲業務已經成為第二大收入來源,最有希望支撐起Google的第二增長曲線。
從2018 到2020,三年間,Google Cloud 的收入從57 億增長至130 億美元。Google針對這塊業務投入了大量資金,即便收入快速增長,Google Cloud 還是在以平均每年50 億美元的速度虧錢,市場份額距離業界領頭羊亞馬遜AWS 也還有一定距離。
Workspace 隸屬於Google Cloud,承載了Google在辦公領域挑戰微軟的野心。但兩者之間,差著不止一個數量級,Google沒有任何要追趕上的跡象。
Google仍然在不斷完善Workspace。未來個人版Workspace 會推出“高級版”,提供更多工具,允許用戶設置自己的郵箱域名。這項服務會採取訂閱制收費,每月9.99 美元。
Google還承諾推出一個技術上更先進的“網頁應用”。採用新技術的新版Workspace 可以接入更多基於Web 技術的小組件,讓用戶能在網頁上獲得“更接近原生App 的體驗”。
Google也並沒有放棄企業市場,Workspace 開放後,Google將針對企業用戶提供更多功能選項。比如為企業定制具有加密功能的客戶端,為企業雲盤上提供更複雜的權限規則……改革仍在推進中。
過去兩年,Google的核心業務增長強勢,最近一個季度還創下了淨利潤的新紀錄。但面向企業市場的這根第二增長曲線,仍前途未卜。
Google需要一次“推倒重來”
有觀點認為,Google的戰線拉得太長,最終導致了產品的混亂和失焦。Google掌握著近30 億搜索用戶,20 億Android 用戶,15 億Gmail 用戶,有足夠的資金,但始終沒能整合出一個有效的“平台”,最終導致Workspace 用戶接受程度不高,付費意願低迷。
Workspace 提供的,始終只是一個“工具的集合”。Google的郵箱很好、文檔很好,但如果只是把這些東西全塞進一個框裡,拼湊出的平台就必然會顯得臃腫,大部分用戶也無法利用好各種不同的工具。他們寧願一邊用Zoom 視頻通話,一邊處理郵件、改改Docs,而不是擁抱Workspace。
Workspace 能調動的資源太多了,它真正需要的,或許是一次“推倒重來”。Google需要重新分析需求、構建場景、提供解決方案,用更“克制”的態度整合服務,提供一個明確的產品邏輯,為用戶構建精心設計的路徑,並最終落腳在需求上。這需要Google,做出更果斷決絕的決策。
Google 的產品覆蓋了各種場景,如何將它們整合成一個緊密的平台,的確有很大難度|Google
然而,決策層的“優柔寡斷”,並不只是體現在Workspace 這一個產品上。它正在成為整個Google的大問題。本週,據紐約時報報導,Google內部對管理層“無法做出果斷決策”的不滿正在逐步升級,公司內部出現了“裂痕”。
部分員工、前員工直指CEO Sundar Pichai 過於保守,只願意做“老好人”,患得患失,最終導致Google錯失了很多機會。報導中提到,Google幾年前曾有過收購Shopify 的機會,切入電商領域。但Sundar Pichai 認為Shopify 太貴,甚至沒有認真考慮就回絕了這一提案。之後幾年,Shopify 的價值翻了至少10 倍。
Google是全球擁有資源最多的科技巨頭之一,也曾是最強調“自由創新”的公司。這種公司文化孕育了很多成功的產品項目,但也讓Google被貼上了“不夠穩”的標籤。成長為巨頭後,到底是要“穩步發展”?還是要“加速創新”?這對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調和。Google似乎不斷有新產品推出,也不斷有產品停擺。
現在我們還無法將Workspace 定義為成功或失敗,面向30 億潛在用戶的它,還是有巨大潛力。只是,撇除一切外部因素,Google仍要回答一個產品最基本的問題:Workspace 是什麼?它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