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蝦類化石將琥珀蝦類的保存記錄提前約8000萬年
本月初,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科學通報》發表論文,描述了緬甸克欽邦琥珀中首例蝦類化石。本次發現將琥珀蝦類的保存記錄提前了大約8000萬年,對研究蝦類的分佈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在白堊紀時期可能很受捕食者青睞]
此次報導的蝦類琥珀標本保存在雲南昆明的龍隱虎魄博物館,標本尺寸明顯大於普通琥珀,長度約為13厘米,內部保存了四隻蝦。四隻蝦的形態一致,均屬於同一個物種。由於標本第二腹節的背甲呈三角形,且腹節側面的中部具有鉸合結構,學者將其歸入十足目下的枝鰓亞目。
通過顯微CT、同步輻射等先進成像技術的運用,科研人員進一步發現,標本額角的上下緣都具齒、無眼後刺、外骨骼薄而光滑。這些特徵將它們進一步歸入對蝦科,並區別於已知的所有物種,科研人員逐將其命名為琥珀曉蝦。
作為對蝦科的一員,大家都熟悉它的現代親戚——市場上經常見到的竹節蝦(學名:日本囊對蝦)、南美白對蝦(學名:凡納濱對蝦)。不難推測,此次報導的新物種在白堊紀時期可能也是很受捕食者青睞的食物。
[對蝦怎麼會保存在琥珀裡]
琥珀化石相比於普通化石的一大特點,是呈三維立體保存而不是被壓成岩石中的二維形象。琥珀裡的曉蝦頭部朝向大致相同,這表明它們是同時被裹進樹脂的。由於它們的身體都沒有腐爛的跡象,可以判斷它們是活著或剛剛死去時就被包裹進了樹脂團。
可能有人會問,對蝦不是大多數都生活在海洋環境中嗎?怎麼會保存在琥珀裡呢?事實上,現代的對蝦也有一部分是生活在河口環境中的(尤其是體型較小的物種)。另外,這次發現的曉蝦均為幼體,可能是洄游型物種,即幼體和成體分別生活在河口的淡水環境及海洋環境。
在琥珀的內含物中發現蝦類是極其罕見的,這次發現的曉蝦將琥珀中保存的蝦類記錄提前到了中生代。“作為中生代琥珀蝦類的第一顆’時光膠囊’,讓我們得以在現代仍然能瞥見它們當時的模樣。”研究人員說。
據介紹,在生物學方面,曉蝦作為一個十足目蝦類對蝦科新屬種,增加了蝦類物種的豐度,擴充了蝦類化石在時空上的分佈範圍,對研究十足目蝦類的演化有著重要意義,對於恢復當時的古環境也有著很大幫助。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雲南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中科院大學的中國學者,聯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及美國哈佛大學的國際同行歷時數年合作完成。
轉自上觀新聞(記者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