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物種大滅絕:快速變暖導致森林-沼澤生態系統的突然崩潰
據外媒報導,約2.519億年前的古生代末期發生了地質記錄中最嚴重的大滅絕。這一事件被稱為第三次物種大滅絕(The Great Dying),當時高達96%的海洋生物消失,約70%的陸地物種消失,包括植物和昆蟲。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二疊紀末期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與西伯利亞陷阱大型火成岩省有關的火山活動,在短時間內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這導致了全球氣溫的飆升和其他一連串的有害環境影響。
來自美國、瑞典和澳大利亞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了澳大利亞東部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跨越了滅絕事件,並提供了一個位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沿海邊緣的條件變化記錄。在這裡,滅絕事件明顯表現為曾在該地區繁榮了數百萬年的Glossopteris森林-沼澤生態系統的突然消失。科學家們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的八個地點收集的數據與氣候模型的結果相結合,以評估滅絕事件之前、期間和之後氣候變化的性質和速度。
結果顯示,Glossopteris森林-沼澤生態系統在二疊紀的最後階段蓬勃發展,當時該地區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並變得越來越有季節性。這些茂盛環境的崩潰是突然的,與整個地區記錄的溫度迅速飆升相吻合。滅絕後的氣候變暖了10-14℃,地貌不再持續潮濕,但結果表明,總體降水量更高,但季節性更強,與高南緯地區季風氣候系統的加強相一致。
由於全球許多地區在“大滅絕”之後經歷了突然的干旱化,結果表明,高南緯度地區可能成為愛好水分的陸地群體的重要避難所。
當今全球變暖的速度可與“大滅絕”期間經歷的速度相媲美,但其特徵因地區而異,地球上的一些地區經歷著快速變化,而其他地區則相對不受影響。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未來影響可能會很嚴重。因此,了解古生代末期的全球環境變化模式可以為我們今天了解快速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