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欺騙衰老和死亡:對”老齡化速率不變假說”的新見解
新的研究為我們不可避免的死亡找到了新的證據。由南丹麥大學的費爾南多·科爾切羅和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的蘇珊·阿爾伯茨領導的一項研究,包括來自14個國家42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為衰老理論”衰老不變率假說”提供了新的見解,該假說指出,每個物種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衰老率。
費爾南多-科爾切羅說:”人類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我們服用多少維生素,我們的環境有多健康,或者我們有多少運動,我們最終都會衰老和死亡。”他是將統計學和數學應用於人口生物學的專家,是南丹麥大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系的副教授。”我們能夠通過結合未曾呈現的大量數據,並將9個人類種群的出生和死亡模式與30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種群的信息進行比較,包括生活在野外和動物園的大猩猩、黑猩猩和狒狒,來闡明衰老率不變的假說。”
為了探索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分析了預期壽命(這是一個人口中個人死亡的平均年齡)和壽命平等之間的關係,壽命平等衡量了死亡在老年時的集中程度。
他們的結果顯示,隨著預期壽命的增加,壽命平等也在增加。因此,當一個人口中的大多數人傾向於在同一年齡段死亡時,壽命平等是非常高的,如在現代日本或瑞典觀察到的那樣–大約是70歲或80歲。然而,在19世紀,這些國家的壽命平等是非常低的,因為死亡不太集中在老年,這也帶來了較低的預期壽命。
“預期壽命已經大大增加,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然如此。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減緩了衰老的速度;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嬰兒、兒童和年輕人存活下來,這就提高了平均預期壽命, “費爾南多-科爾切羅說。
該研究的一些作者以前的研究已經揭開了人類人口中預期壽命和壽命平等之間驚人的規律性,從工業化前的歐洲國家、狩獵採集者,到現代工業化國家。
然而,通過在我們的近親中探索這些模式,這項研究表明,這種模式在靈長類動物中可能是普遍的,同時它對產生這種模式的機制提供了獨特的見解。
“我們觀察到,不僅是人類,還有其他暴露在不同環境中的靈長類物種,都通過降低嬰兒和青少年的死亡率成功地延長了壽命。然而,這種關係只有在我們減少早期死亡率的情況下才成立,而不是通過減少衰老的速度。”
作者利用統計學和數學表明,即使是衰老率的微小變化也會使一個人口,例如狒狒,在人口統計學上表現得像黑猩猩甚至人類。